-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节(前3节)社会主义法律原理
吓走盗贼,占有赃物定何罪 2003年12月16日凌晨五点,万某骑自行车到城里进货,路过105国道开发区地段时,看见有一个人推着摩托车,此人形迹可疑:侦察兵出生的万某,怀疑此车系偷来的,就走过去假装认识这辆摩托车,围着摩托车转了两圈,对那人说:“你的摩托车是从哪里来的?跟我去趟派出所。”推摩托车的人一听,借着夜幕弃车而逃,万某便将摩托车直接骑回家了。第三天,万某将摩托车以1500元卖给了伍某。一个星期之后,推摩托车的人再次偷盗摩托车时被抓获,并交代了12月16日凌晨盗窃摩托车的事,经公安机关侦查,将伍某抓获,伍某供出该摩托车是万某所卖,万某也就收入法网。 针对万某的行为—吓走盗贼,占有赃物,如何定罪,产生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万某的行为应定侵占罪。其理由:万某获得的摩托车是由盗贼遗弃的。跟拾得遗失物拒不交还性质一样,属侵占他人财产。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产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第二种意见认为:万某的行为应定盗窃罪。其理由:万某明知推摩托车的人所抛弃的摩托车是赃物,在这种情下产生非法占有为目的继续对失主的财务再度侵占,使原盗窃行为所造成的不法状态继续下去。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量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三种意见认为:万某的行为应定敲诈勒索罪。其理由:万某通过威胁或者其他要挟方法,使盗贼将赃物拱手相让给了万某,万某的行为符合敲诈勒索之特征。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构成敲诈勒索罪必须具备二大条件: 第一: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第二:必须对公私财物所有人、保管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方法,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是指对公私财物所有人、保管人进行精神上的强制,使其在心理上造成恐惧,不敢抗拒。 法律的特征是法律本质的外化,是法律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标志。法律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一、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一)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整对象 法律通过对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 案例一:不良短信侵害他人何种权利? 原告张某(女)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了李某(男),双方相互交换了联系方式。事后张某和李某通过几次电话。2002年6月,张某下班回家后,把手机放在茶几上,后来张某发现丈夫杜某面有不悦之色,张某不知为何。原来是李某给张某发了一条不良短信,并且在短信中使用了较为亲昵的称呼。张某与杜某因此产生误会,并导致婚姻危机。张某为此要求李某解释清楚并向自己赔礼道歉,不料李某却认为张某夫妻大惊小怪,拒绝了她的要求。张某于是将李某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判令李某向自己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2000元。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案例二:以衣冠不整为由拒绝顾客入内,应否承担精神损害赔偿? 某西式餐厅,其店门玻璃上有“衣冠不整着禁止入内”的告示,在该店内有“为了维护多数顾客的权益,本餐厅保留选择顾客的权利”为内容的店堂告示。某日,周某脚穿塑料拖鞋到该餐厅用餐,被拒绝,于是周某起诉该餐厅。 对此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告选择顾客的行为是对原告的一种侮辱,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另一种意见认为,被告有自主决策经营策略的权利,被告的行为属正当经营,不构成侵权,也就不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1)假定条件: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景下法律规则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其内容有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生效,在什么地域生效以及对什么人生效等;第二,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 (2)行为模式:是从大量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作为行为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或标准。 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