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上课用{第二课时}
(4)第3自然段写作者去荷塘怎样的感受,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一问:超脱现实的自由感受。 二问:应该说这种感受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中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5)第4自然段写荷塘的美丽景色,依次运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 出浴的美人。 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你知道什么是通感修辞吗?上面哪句运用了通感修辞? 二问:比喻的好处— 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把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荷香和歌声的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就运用了通感修辞。 (7)第5自然段写月色之美,依次运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 ?有何表达效果? “泻” “浮” “洗”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 鲜艳欲滴的状态。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好处: 这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8)第6自然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 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 第2自然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第6自然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写得详细。 (9)第6自然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妙处: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10)阅读第三部分思考: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苏科版)第2节 生物变异.ppt
- (苦斋记){用}.ppt
- (苦斋记){精华版}.ppt
- (英语毕业论文)《芒果街上小屋》中窗户意象分析.doc
- (英语精读){英语专业}教学大纲.doc
- (英语毕业论文)野性的回归一一试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生存斗争.doc
- (范进中举)ppt课件{61页}.ppt
- (苏教版古诗词精要解题指导)课件{71张}.ppt
- (范进中举){上课}PPT课件.ppt
- (范进中举)ppt课件{63页}3好.pptx
- 2025年中国锻铁围栏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椭圆型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无蔗糖原味豆浆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泛在电力物联网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制袋机零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智能除垢型电子水处理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甘肃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干海产品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全铝图解易拉盖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人造毛皮服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