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节 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节 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

第七章 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 第一节 教育评价心理概述 第二节 评价者心理与调控 第三节 被评价者心理与调控 第一节 教育评价心理概述 一、评价心理的概念 所谓评价心理,是指参评者对评价现实的体验或反映。 参评者:不仅包括主评者或主评团体,还包括被评者或被评团体。 评价现实:是指评价过程的实践活动和评价过程的各种关系交往等现实活动。 评价心理,是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评价全过程的实践活动和评价过程的各种关系、交往等现实活动的反映。它既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反映评价现实的心理现象,又指其对评价现实作出反应的行为方式。 ?评价心理=心理评价 1、二者研究对象所在的范畴不同 评价心理旨在研究有关评价活动中主评者或主评团体、被评者或被评团体以及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的变化的影响。它的研究对象归根到底是心理学上的问题。 心理评价,是指评价者对心理现象的价值判断,旨在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它的研究对象归根结底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价值论问题。 2、二者的实际功用不同 ?评价心理=心理评价 2、二者的实际功用不同 评价心理的研究是为了能够控制评价活动中参评人员的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调节人的主观心态,从而保证评价尽可能地公正、客观。 心理评价是为了区分各种心理品质的优劣,以引导人们克服自卑、妒忌和偏见等不良心理品质,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在评价中的人难以做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评价是依据一定目标对评价对象进行的价值判断的活动。这一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个人对客体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主要取决于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决定于主体对它们的态度。 比如: 这朵花是白的。 这朵花是美的。 这朵花是白的。——这是一个事实判断。 这朵花是美的。——这是一个价值判断。 可见,评价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活动,评价中必然有主体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参与,所以,那种绝对意义上、理想的“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绝对客观”不可能产生。 二、评价心理的分类 (一)根据心理学范畴分类 1、评价的心理过程 2、评价的心理状态 3、评价的心理特征 (二)根据评价过程的阶段分类 组织过程心理 设计过程心理 实施过程心理 评价过程心理 被评价者的准备心理和自评心理 受评过程心理 结果反馈心理。 二、评价心理的分类 (三)根据评价者或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分类 1、意识倾向性:指评价者的不同的情趣、爱好、动机、理想、需要、价值观等。 2、情意心理:指评价者的情感意志特征和情绪状态。 3、认识倾向:指评价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知觉模式、思维定势、形而上学或辩证思维对评价可靠性的影响。 4、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评价可靠性的影响 三、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一般心理影响 (一)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一般心理影响 1、对自信心和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的影响 2、对情绪稳定和不安的影响 3、对意志和动机的影响 4、对要求水平和到达目标的影响 5、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关系的影响 三、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一般心理影响 (二)评价者心理对评价过程的影响 1、对制定评价方案的影响 2、对搜集和分析评价信息的影响 3、对测定与评价的影响 4、对评价结果解释的影响 四、调控评价心理的意义 (一)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教育评价的准备更加合理充分。 (二)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保证教育评价活动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各环节的任务。 (三)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评价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圆满实现评价的目的。 第二节 评价者心理与调控 一、评价者心理 (一)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 (二)施评过程的心理现象 (一)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象 二、评价者心理调控 一、评价者心理 (一)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 1.角色心理 2.心理定势 3.新奇感 4.时尚效应 5.期望效应 (二)施评过程的心理现象 1、自尊心理 2、首因效应 3.近因效应 4.晕轮效应 5、参照效应 6、理想效应 7、顺序效应 8、“趋中”心理 9、成见效应 10、宽大效应 11、附和权威心理: 案例分析: 有人作了一个实验,分别给两组学生看一个人的照片,并对甲组学生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而对乙组学生说,这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特征。 结果: 甲组的学生说,深陷的眼睛里隐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死不改悔的决心; 乙组的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深邃,高耸的前额表明了科学探索的坚强意志。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先入为主”,它是指第一印象比较鲜明、深刻,持续时间较长,经久不忘、不易改变的心理效应。 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中,首因效应是主要表现为: (1)重视表面现象。 (2)重视偶然现象。 (三)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象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