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节 民事法律行为.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节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七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有效 第三节 意思表示 第四节 民事行为的无效与撤销 第五节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限制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是引起私法上效果的最重要的法律事实。 (二)特征。 1、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 2、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表意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 4、民事法律行为还应是合法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 依据民法的市民法和私法性质,民事主体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创设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但一经建立,就必须接受其约束。 对此,<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对于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单方法律行为与双方法律行为与多方法律行为。 (二)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 (三)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 (四)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 (五)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 (六)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七)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一)口头形式。 (二)书面形式。 1、一般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函、数据电文等。 2、特殊书面形式。包括公证、登记、审核登记等。 (三)推定形式(积极的作为)。 (四)沉默形式(消极的不作为)。 一般情况下,沉默是不能作为意思表示的形式,只有在法律有特殊规定时,才能作为意思表示的形式。例如,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有效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 (一)一般成立要件。包括: 1、当事人; 2、标的(即法律行为的内容或称给付原因); 3、意思表示。 (二)特别成立要件。 1、要物行为。物的交付为成立的特别要件。如民间借贷、借用合同、定金合同等。 2、要式行为。一定形式手续的履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如法律对特定合同的订立都规定了书面形式,即为特别成立要件。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区别。 (二)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 1、一般生效要件。 (1)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特别有效要件。主要有两类: 一是须待某种事实出现而生效。包括:(1)须待其他法定事实的出现,如遗嘱行为。(2)须待当事人约定的条件成就。(3)须待当事人约定的期限的到来。 二是须履行某种形式才生效。主要指登记、批准、公证等形式。值得注意的是:A、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书面形式只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而不是生效要件。B、登记、批准作为特别生效要件必须是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了时,才能作为生效要件。如不动产的抵押登记、房屋产权的变更登记。 第三节 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概念。 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在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过程。 (二)构成要素。 1、效果意思(内心意思)。 2、表示意思(客观意思)。 3、表示行为。 二、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一)故意的不一致 1、虚假表示(真意保留)。 指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时,根本无受约束的意思,即故意使意思表示与其内心意思不符。即所谓“戏言”。 2、虚伪表示(通谋的虚假表示)。 (二)无意的不一致 1、错误。 2、误传。 3、 我国民法通则中的重大误解。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三、意思表示不自由 (一)欺诈。 1、含义。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他人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进行意思表示的行为。 2、效力。(1)欺诈人为当事人一方,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享有撤销权)。(2)欺诈人非当事人一方,如无相对人之意思表示,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如有相对人之意思表示,则仅以相对人明知或应知其受欺诈为限,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3)因欺诈而撤销意思表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3、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二)胁迫。 1、含义。是指为达到非法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强大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的行为。 2、认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赞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