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节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ppt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节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一文中认为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世界的几大文明同时进入理性思维时期,出现了专门的知识圣贤。他们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各自民族的文化走向。这时形成的核心精神,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不断复兴。那时的先哲们都创作出了包蕴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又称元典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此一时期创制的元典及元典精神,对其后东亚文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中华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士人集团、“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都产生和建构于这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春秋(前770—前481)战国(前480—前221)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之一。 (一)前707年,周桓王率领的联军被郑庄公打败,王室从此衰微,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诸侯蜂起,争霸战争频繁。公田不治,井田制随之动摇和崩溃,私有经济迅速发展,“私家”和“公室”的斗争成为主要线索,前者日隆而后者日衰。 (二)社会结构剧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卿相,礼贤下士”。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边缘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中心,甚至平民也可因军功而暴发凌上。 (三)与宗法制的解体相应,盛行了五个多世纪的礼乐制度衰落。“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四)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百余年中,变革尤其剧烈。在不断的征伐交攻之中,各诸侯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希望最终胜出。他们纷纷变法,如逐步推行郡县制,以军功为晋升其阶级禄位的依据,大量吸纳人才等。同时,诸子也纷纷提出各种谋求统一的理论设计,并干谒王侯,以求获得实践的机会。这些人的种种政治理论学说的创制以及各国君的反复实践尝试,为后来统一帝国的实现准备着条件。 (五)学术垄断于公室的局面被打破后,私学繁荣起来。相应的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蓬勃发展。其表现一为百家各自立说,互相争鸣;二为各门学科走上了独立分化之路。 先秦诸子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以至整个东方文化的精神资源。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商朝和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藏于王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商王和贵族无日不卜,无事不卜。 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治,中国文化的许多门类,其起源都与之有关。这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所充斥的官方文化。 西周的社会意识由“尊神”转向“重德”,但文化由官方控制的传统被强化,有“国学”“乡学”之目,“学在官府”与“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相互为用。 时至东周,天子的权威在夷狄交侵,诸侯争霸过程中大为衰减;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化;兼并战争使人才问题突出出来。统治者不得不在宗法制的“亲亲”之外,实行“贤贤”。官学根基被动摇。 春秋末年,公室进一步衰落,边鄙之地文化繁荣起来。国学及乡学难以为继,宫廷中的世袭的专职文化官员纷纷出走。 王室文化官员下移列国、混迹民间,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最直接的便是学术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以此为契机,殷商西周一元垄断的王官之学转变为东周多元纷繁的百家之学。私立学术门派者不断出现,以孔子最为著名,成绩最大,也是官学转向私学的最典型的标志。 私学的繁荣也与统治阶级的扶持和资助有关。齐国稷下学宫可为代表,它属“官办”,但专为延聘私家学派来此讲学而设,历桓、威、宣、湣、襄五代君王,达150年之久。桓公于国都稷门外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宣王赐各学派代表76人列第,为上大夫。学宫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诸家之学,最多时达数百千人,邹衍、淳于髡、鲁仲连等都曾游于其中,荀子还三为祭酒(主持),今还有孟子碰到髡,不死也要昏的传说。 稷下学宫有如下功能: 1.各派私学收徒授业的基地。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文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管子集校·第子职》)这很可能是当时的学生守则。 2.学术研究辩难的中心。可以说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最直接和最集中的发生之地。不少著作如《宋子》《管子》《周官》等都写成于此。 3.齐国统治集团的咨询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与私学涌动密切相联的,是“士”阶层的勃兴。士本为贵族的最低等级,有自己的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