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
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设有“痹论”专篇,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之处:“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并根据病邪的偏盛进行分类,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和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还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症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 病脉证并治篇》中着重论述了湿痹的症候。“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缓,此名湿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更另立“历节病”,其病以“历节病,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为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和而为邪,伤及血脉,水湿浸淫筋骨关节所致。对于痹症的治疗,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桂枝附子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防己黄芪汤、麻杏薏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另立白虎病之名,并收集独活寄生汤、犀角汤等治痹方剂。
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提出,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和而为痹”的观点。
刘河间《宣明方论》根据《痹论》风寒湿三气偏深学说,分别拟定了防风汤、茯苓汤、茯苓川芎汤等方剂,热痹则用升麻汤。
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 倡导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脉络。
痹症的气机是邪气阻痹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关键在于“痹而不通”。
病机主要为外邪痹阻肢体,经络、气血运行失常,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病变日久,病邪由表入里,经病及藏。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是痹症常用的祛邪之法,正气虚弱是引起本病的内在因素,因此养气血、补肝肾是本病常用的扶正大法。
《素问。痹论》黄帝问曰: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七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生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提要:本条论述历节并风湿偏胜的证治。
本证由于风湿之邪,合而流注于筋骨,博结于关节,气血痹阻不畅而致诸肢节疼痛而肿大;风湿相搏,病久不解,正虚邪盛,营卫气血耗损,而日渐化热伤阴
证候: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辨证:风湿历节(风寒湿邪外袭,痹阻筋脉关节,日渐化热伤阴)。
治则:祛风除湿,温筋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麻黄、防风辛温发散,祛风除湿;附子大辛大热,散寒除湿,通经止痛;白术、甘草、生姜除湿健脾和中;芍药、知母养阴清热;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多用于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痹证。本证病程日久,本虚标实,其辨证时根据证候特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治疗上祛风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临证时根据复杂情况,科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药物并投。
要点二 寒湿历节证
乌头汤证
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而两(炙) 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四口父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提要:本条论述历节病寒湿偏胜的证治。
病因病机: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痛,气血运行不畅而身体多处关节疼痛、肿大,甚至屈伸不利,日久则见关节变形。
证候:身体多处根据疼痛、肿大,甚至屈伸不利,日久则见关节变形。
辨证:寒湿历节。
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通阳行痹;麻黄祛风发汗,以散寒湿;芍药、甘草酸甘柔筋,缓急止痛;黄芪温分肉,益气固卫行湿,既可助麻黄、乌头温经散寒,又可防麻黄过汗伤阳;白蜜甘缓,解乌头毒性,并缓诸药之燥。
乌头辛热而毒性较强,临床常用治沉寒痼冷病证,对于寒湿历节、阴寒腹痛有很好疗效。乌头正确用量及煎服法,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斟酌用量,临床使用乌头时,其用量要因人而异,视病人体质强弱而决定用量,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二要煎药得当,及乌头要先煎、久煎或与蜜同煎,待其麻味去后,方可加入其它药同煎;三要配伍恰当,若非特殊情况、或有充分的把握,最好不要与“十八反”所载的反药同用,而选择与干姜、生姜、甘草、蜂蜜等药相伍,既可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ICD-10消化系统疾病分类解析.pptx VIP
- 13G322-1~4钢筋混凝土过梁(2013年合订本).docx VIP
- 高考数学模拟卷.pdf VIP
-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教学设计.doc VIP
-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ppt培训.pptx VIP
- 常州星河灯具报价清单.xls VIP
- 截止阀安装使用说明书-ArmstrongInternational.PDF VIP
- 人教版小学英语PEP五年级上册英译汉课文翻译(三起点).docx VIP
- 小升初暑假讲义17 《西游记》1 (教师版).doc VIP
- 2025年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研讨会交流发言1.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