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一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课件 新人教版.ppt

2015一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课件 新人教版.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一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课件 新人教版

作品简介 本文是鲁迅先生1922年10月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入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正是小说的后一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重要词语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却是“我”的“乐土”? 明确:①“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②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③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④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及他们失望的心情。 (2)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表现的是“我”对劳动人民深沉真挚感情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请男生齐读第10段少年朋友们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分角色朗读偷豆时人物鲜明的个性化语言。思考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找出对他们的语言、动作描写并揣摩分析人物形象。 * 鲁迅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快乐的!那鲁迅的童年生活除了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述的那样,是否别有洞天,还有另一番滋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社戏》。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有关“社戏”的图片。 “社戏”的有关知识 “社”,即是古代的乡村组织。旧时各社各村都有定期演戏的习俗,民间称为“年规戏”,即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社戏。早先,每个乡镇村落都有社庙。平原水乡称“土地庙”,城镇称城隍庙。各地都有民约规定,春秋两季要祭社,后来发展为演戏来祭社,这就是年规戏的渊源。村里有了年规戏,循俗就须写信或派人把六亲九眷请来看戏。由于演戏的目的不同,年规戏大体分为平安戏、大戏、目连戏三种。绍兴的水乡戏台,十之八九造在土地庙前的小河里,俗称“万年台”,又称“水台”。观众可以站在岸上看,也可以坐在船上看。也有临时请人搭在陆上的“草台”。后来,社戏不限于祭祀土神,演社戏的时间亦不限于春秋两季。也可以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归省( ) 不惮( ) 欺侮( ) 絮叨(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蕴藻( ) 咿( ) 漂渺( ) 撮着( ) 桕树( ) 八癞子( ) 棹( ) ? 楫子( ) xǐng dàn wǔ xù dāo cuān duo fú chán yùn yī miǎo cuō jiù lài jí zhào 字音字形 1.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2.惮:怕,畏惧。 3.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4.宽慰:宽解安慰。 5.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接待不周。 6.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7.底细: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 8.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9.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10.弥散:弥漫消散。 11.漂渺:通常写作“缥缈” 或“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2.向午:将近中午。 13.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1.朗读课文,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小说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夜晚乘航船去赵庄看戏的经历,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童年生活。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