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贫富差距问题分析
第三讲 贫富差距问题分析 一、贫富差距问题概述 二、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 三、贫富差距存在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四、贫富差距扩大的成因 五、贫富差距问题的治理措施 一、贫富差距问题概述 1.作为社会问题的贫富差距 从哲学上讲,差异、多样性、不均衡,不仅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常态,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普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客观的,绝对的,没有贫富差距是不存在的。 因此,作为社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贫富差距,而在于贫与富的差距有多大,贫富差距是否已经极化和悬殊。 2.贫富差距的衡量标准 衡量贫富差距的方法很多,但公认的并被常用的有两种:基尼系数法和五等分法。 五等分法是指把不同收入层次的人类别化为五组:最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间收入组、较低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以此观察分析人们的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法: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根据劳伦茨曲线于1922年提出的,用0和1之间的一个数字来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均等或不均等程度的一个分析指标。“0”表示绝对平等,即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没有任何差距;“l”表示绝对的不平等,即收入完全归一个人所有,其他所有人都完全没有收人。 一个国家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必然是一个大于0而小于1的数值;该数值越接近于1,表明收入差距越大;该数值越接近于0,说明收入差距越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人们的收入是绝对平均的; 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 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 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二、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 1.五等分法 2006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7.2倍。 2010年,最低收入20%的人群和最高收入20%的人群,平均收入差已达11倍。 统计显示,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2.中国基尼系数知多少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在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197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3。 根据国家杜科基金的一项课题的研究,到198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382。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199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34,1997年上升到了0.4577。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此后,国家统计局竟然不再公布国内的基尼系数。此后的基尼系数大都是经济学者的估计。 中国社科院一份报告称,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96。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 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也不过在0.24-0.36之间。 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时表示,我国基尼系数早在2006年就已达到0.49。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以每年0.1%速度递增。 在有完整统计数据的150个国家中,基尼系数超过0.49的不超过10个,排名前十名的除了中国外,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 3.认定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状况很困难 这涉及四个因素: 一是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人们的收入既有财产构成,又有货币构成。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方面很难摸清楚和算清楚。比如,工资收入和工资外收入、各种福利、待遇、遗产继承、偶然所得、公开的收入和隐蔽的收入、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等等。 二是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任何社会,有收入水平的差异,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就有贫富差距的存在。应该说,贫富差距是一种事实存在,具有客观性。 三是贫与富是变化的、非静止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和社会,贫富的动态变化性,也不易把握。 四是人们对贫富差距的心理感受。事实上很大的贫富差距,有人可能感觉不大;事实上很小的贫富差距,有人可能感觉很大。所以,贫富差距在心理和认知的层面具有主观性。 因此,贫富差距问题就具有两重性即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完全可以说,任何对贫富差距的认定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透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