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演示实验为手段探究海市蜃楼现象成因.doc

以演示实验为手段探究海市蜃楼现象成因.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演示实验为手段探究海市蜃楼现象成因

以演示实验为手段探究海市蜃楼现象成因 /丁哲 【专题名称】中学物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6 【复印期号】2010年10期 【原文出处】《中学物理》(哈尔滨)2010年9期第19~21页 【作者简介】陈洪云、丁哲,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天津 300000)。 【关 键 词】EEUU ????引言 ????夏天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或炎热的沙漠地带,人们有时能看到山峰、船舶、楼台、亭阁、集市、庙宇等出现。这种现象人们叫它海市蜃楼,也叫蜃景。海面上的蜃景由于像比实物高出许多,这种现象被称为上现蜃景。沙漠地带的蜃景叫做下现蜃景。在我国,海面上的蜃景多出现在蓬莱和青岛一带。 ????现代研究显示“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对“海市蜃楼”现象的解释有如下几种:有些研究者认为海市蜃楼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一般研究者认为该现象是光的折射及全反射现象。最近有人利用线性变折射率模型,定量分析了海市蜃楼现象。导出大气中的光线方程,并研究了蜃像位置与观察者的关系,寻求海市蜃楼成因。其实,对于自然界的海市蜃楼景象,有的正立空中;有的倒挂海面。有时清晰逼真;有时若隐若现。有的存留时间是五六天,有的仅存留几小时。这种自然景观,随时随着大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看上去确实神秘莫测。所以人们对于蜃景的解释,较多的是理论猜测。本文拟从演示实验入手,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探索自然界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原因,揭示现象的规律。 ????一、海市蜃楼演示实验概述 ????自然界中海市蜃楼现象并不多见,对该现象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实验室里可以实现蜃景的模拟演示。具体做法是在一个前、后透光的金属外壳中,放置一个透明的玻璃池,玻璃池中可以装入透光介质。在水槽的后面载物台上放置一个景物。景物的斜上方安装有一个光源。光源发出的光正好照射在景物上。光线被景物反射后通过水池中的介质,光线通过介质时与介质相互作用,观察者在玻璃池前端观察窗中能看到景物所成的像。 ????1.液体介质的配制 ????将装置门打开,向水池内注入半池的清水,再将3kg的食盐放入清水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成近饱和状态,再在其液面上放一张薄塑料膜盖住下面的食盐溶液,再在薄膜上慢慢注入半池清水,水面稳定后,将薄膜轻轻从一侧抽出。此时,清水和食盐水界面分明。由于扩散作用,在交界处形成了一个扩散层,扩散层中清水和食盐粒子互相扩散。液体的密度由下向上逐渐减小,产生一个密度逐层变化的光介质。 ????景物采用三个由高、低不同的A、B两个物体(图1),放置在物台距水箱底面15 cm的载物台上箱中放入高21cm的饱和食盐水,放入塑料薄膜后,加入清水,水深共37cm。待水稳定后抽出薄膜,静置30约分钟后便可以从观察窗中观察成像情况。 ???? ????图1 ????2.成像数据记录 ????当自下而上分别从观察窗中不同高度观察景物所成的像,可以分为表1所示的如下几种情况。 ????表1 ????表2是在观察窗中的30cm处、20cm、12cm的高度观察到的实景物所成像的描述和照片。 ???? ????由于在第二观察点看到的三个像交叉重叠,成像观察起来难以分辨正立还是倒立,为了便于识别,将景物改为高度较小的条形磁体。图5是在20 cm处看到的磁铁成像情况。从磁体N、S极可以判断磁铁成像是正立、倒立。从中可以看到,自下而上是正立、倒立、正立的三个像。 ????3.实验规律总结及其现象分析 ????(1)成像规律总结 ????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既有正立、又有倒立的像呈现。从表1可以看出,所处不同观察位置会看到不同的成像结果。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整体的规律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①在高于21cm处的观察位置以上,可以看到成正立缩小的像。观察位置自21cm处开始自下而上移动时,正立的像是逐渐变大,但在有限的观察高度内没有达到景物的实际高度。在30cm处成像如图2所示。 ????②观察位置在15cm~21cm之间,也就是靠近初始盐水和清水交界面附近,可以看到从上至下正立、倒立、正立的三个像,且随观察位置不同看到像的大小不同。在靠15cm处看到成像缩小,向上移动视线时成像变大。在20cm处的成像如图5所示。 ????③在15cm位置观察,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像。像上部出现亮斑。 ????④在15cm以下位置观察,可以看到正立的像。当观察者所在观察位置自下而上移动时,发现所成像由原景物大小开始放大,但像的底部高度基本不变。 ????⑤能够观察成像的时间是去掉中间塑料隔膜后20分钟到10小时之间的时间段。8小时后所有成像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2)实验现象分析 ????设光源发出一束平行光,照射到载物台的景物上。 ???? ????所以根据折射定律: ???? ????从公式(1)可看到,光在不断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