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课件
教 育 心 理 学;什么是教育心理学?;3
;专题一:学习理论;什么是学习?;一、学习理论主要解答的问题;二、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一)联结派学习理论主要观点;(二)联结派学习理论主要学说;10
;11
;12
;13
;14
;15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一)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观点;(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学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20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建构主义的认知-建构说;23
;专题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1908);二、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断续强化的分类;(二)成就动机理论;FOS--fear of success(M.S.Horner,1968);(三)归因理论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B.Weiner,1982);数学考试成败的原因分析;积极的归因模式;消极的归因模式;(四)自我效能理论(Bandura);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五)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消除认知失调的???径;三、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归因训练;;;独立研究合约 (学生)辛西娅 (教师)弗赖伯格;四、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奖惩的原则;;;请分析下面的话是否妥当?;案例:;专题三:知识的学习和教学;一、知识及其分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比较;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60
;61
;(三)陈述性知识的巩固;2、遗忘及其原因;;3、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精加工策略举例;;(四)陈述性知识的提取;(五)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逐级分化策略;整合协调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生物学的“减数分裂”教学过程举例;;;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二)程序性知识的种类;(三)智力技能的形成标志;(四)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五)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SQ3R法:;(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专题四: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培养;一 问题及问题解决;二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觉情境; 请用连续四条线段把九个黑点连起来:;;; 定势作用和功能固着;定势实验(Luchins,1942);定势对大中学生问题解决影响的结果比较(任亮等,2001);功能固着实验:安装蜡烛问题(Duncker ,1945); 问题表征;残缺棋盘问题;;;;;三 创造力的实质;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高创造者的特征(斯特恩,1974);大学生创造者16PF结果比较(谢光辉,张庆林,1995);;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年龄(Lehman);创造力的构成;下列8幅图形可令人分别想象到形形色色的事情。猛地一见到这些图形,你能马上联想到什么词汇呢?请从A、B、C、D之中择出最近你所联想的词汇。;;;;;;创造力测验;;四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头脑风暴法(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严密思维;;五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方法;专题五: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及其分类;学习策略的分类;二、认知策略;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归纳(123456);;三、元认知策略;元认知调查问卷的部分项目;状态元认知问卷的部分内容;训练元认知的一般方法;解代数应用题自我调控单;小学生作文自我提问单;文章阅读理解自我监控问题单;自我监控策略辅导的直接指导模式;139
;140
;如何用出声思维来矫治差生?;142
;;144
;145
;146
;147
;148
;四、资源管理策略;五、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的关系(胡桂英,许百华.浙江大学学报,2003.3)不同性别和年级的方差分析表;初中生的路径模型;高中生的路径模型;六、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的注意事项; 学科思维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 三阶段七策略;力学问题思维策略的元认知训练(张庆林);实验结果;专题六: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一、概述;(一)态度的含义及构成;;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注意下列因素:;;(二)品德的含义及构成;品德的心理结构;儿童道德评价的发展特点;(三)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四)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二、态度和品德形成的理论;一、科尔伯格(Kohlberg)道德发展阶段论;海因茨偷药;;1、前习俗水平(0-9岁);2、习俗水平(9-15岁);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二、班杜拉(Bandura)的观察学习理论;三、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Heider的平衡理论:P-O-X模型;三、品德培养的策略;(一)晓之以理,提高道德认识;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可靠性和说服效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