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花朵是思维着花朵 档.doc

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花朵是思维着花朵 档.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阅读121之五(总1179】----世界上最美花朵是思维着花朵 档

“慢人”与“慢作” 2016年08月25日 10 :品艺·连载·广告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陈鲁民   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自称是个“慢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腾腾,不急不忙,而且在艺术创作中也是慢得出奇,他历时十年创作完成《大家都有病》,又花了9年时间完成了《绝对小孩》。对于自己的作品,他称之为“慢作”,他深有体会地说:“创作是一个很单纯的慢生活,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作品创作。”因为“世界太大,我们的心太小,生活节奏太快,每个人都被裹挟加速,但什么都能快,文艺创作不能快,要想有精品,就必须慢工出细活。”   麦家也是个出“慢作”的“慢人”,他从1986年开始写作,15年才写了150余万字,年均10万字,不及那些高产作家一个月的产量。但他创作的几部小说《解密》《暗算》《风语》一时洛阳纸贵,红透半边天,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更是好评如潮。谈到创作体会,麦家说:“我的《解密》和《暗算》,写了10年。《风语》写了4年。我也可以3个月写出一部来,但是我不愿那样做。某种意义上,缓慢是成功的捷径。虽然我花了10年才写成一部作品,但相对那些10年就推出5部作品,但到最后一部都流传不下来的人而言,我比他们更接近成功。我通过一两部作品就在文坛崛起了。这就是缓慢的力量。”   还有许多“慢人”与“慢作”,钱钟书写《围城》,平均每天写500字,足足写了两年多。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历10年之功。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3年。柳青写《创业史》用了14年。张炜写《你在高原》用了20年,自称“像个行动迟缓的笨重动物”。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这些“慢”出来的作品最后大都成了不朽经典。精雕细刻出佳作,谁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所谓“又快又好”,至少在文学创作上尚无先例。   相反,那些日成万字,落笔如风的高产作家,写得快,出版得快,被人遗忘得更快。两年前,国内有个女作家就曾不无得意地宣称,她一年写过3个长篇,9个中篇,22个短篇,可如今谁还能记得她写的都是什么吗?现在文坛“提速很快”,以至于我国目前每年出版长篇小说5000多部,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网络作品则更达到10万部的惊人数字。但国内评论家则普遍认为,每年的长篇小说,精品不过5部到8部,大部分都是平平之作。这些高产作家不妨听听歌德对雨果的多产和粗制滥造的批评:“他那样大胆,在一年之内居然写出两部悲剧和一部小说,这怎么能不愈写愈坏,糟蹋了他那很好的才能呢?我们并不责怪他想发财和贪图眼前名声,不过他如果指望将来长享盛名,就得少写些才行。”   不仅是作家,各个门类的文艺创作都需要降低速度,提高质量。时下中国文化人最需要的是克服浮躁心理,淡化功利之心,多一些“慢人”与“慢作”。这样,或许一时稿费会拿得少一些,“知名度”会暂时低一点,上排行榜露脸的机会少了一点,但出精品的可能性就大了。反之,倘若还是盲目追求高产,不管质量,辛辛苦苦写一辈子,画一辈子,演一辈子,但却没一件作品称得上是精品,没一本书、一张画、一个角色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乍一看,写的书近乎著作等身了,画的画能办个画展了,演出的角色也有百十个了,可翻来覆去,全是低水平自我复制的垃圾,到那时候再惭愧可就悔之晚矣。   一边是慢人与慢作的精品,一边是快人与快作的次品,等待艺术家选择。在这里,不妨参考“慢人”麦家的箴言:“无名前,要守得住寂寞;成名后,要经得起名利的诱惑。” 灞桥 2016年08月25日 10 :品艺·连载·广告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陈鹏举   鲈乡闲居,此刻要说起灞桥,不觉暗笑起来。灞桥是故城长安的地名,数千年来有许多故事,也就一个主题,那就是离别。也就是这个主题,今天就想起它来了。很惭愧,我没到过灞桥。除了没机会到,更是不大想到。史上的胜迹,大都是经不起看的。流落在人间的胜迹,实在只是人事的关系,而不在本身的不凡。   在中国,人是活在诗意里的。中国人的眼睛,生来喜欢欺骗自己。所有的看见,满是诗一般的美。灞桥美得很真实吗?还是别去这么想。失望极易伤心,远隔千里,真不必自寻伤心。   触碰到了离别之事,故作镇定,就此刻扯上灞桥去:“沽酒听风雪,此意在灞桥。春秋离散后,逢生亦萧条。泠泠飞木叶,凄凄泣麒麟。一苇或向隅,空空执象人。酩酊岂能辞,香雪寒彻骨。身轻合飘零,坠入梅花窟。”   离别总有离筵。滚烫的酒,喝起来像冰镇的一般。纷披的柳条,纷飞的柳絮,葱茏着沧桑的灞桥。离愁别恨,凝成了此刻的灞桥。   前人的心肠大抵是诗做的。他们说离别二字,离是短短的分离,别是永远的告别。这意思,灞桥该是明白的。灞桥更明白的,可能还有初以为是离的,结果成了别。许多年里,人活得局促。没有咫尺千里的能力,只有千里咫尺的诗力。卑微的才华,诗的才华,以此经受离散,经受萧条。   生命枯萎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