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新人教版必修2.docVIP

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新人教版必修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春秋四时往复更替,冷暖季景物变化,心旌摇动,受到感染感情随景物而变化,文章的辞句又凭借感情抒发。淡绿微黄枣子、柿子、葡萄 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烽火不断,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师:同学们,透过这段写作背景,我们有没有看到“秋士”的影子呢? 生1: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生2: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师:把握得很到位!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郁达夫和当时很多知识分子一样,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才华没办法舒展,饱受愁苦之痛……逢秋悲寂寥,于是就有了这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 师:从刚才对《故都的秋》的品读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悲秋文化在古代杜甫《登高》里有;到了现代,我们依然可以在郁达夫《故都的秋》感受到……它是有传承性的,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够共同地去读懂它。 让我们再回到第12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 【ppt展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生齐读) 师:那么我们学了这个“悲秋”文化有什么用呢? 【展示ppt:四、拓展延伸】 四、拓展延伸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大家一起读一遍。 【展示ppt:《八声甘州》 柳永 对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师:这是一首写秋天词(一番洗清秋),比较长,但如果我们运用这节课学到的关于悲秋文化的知识,就可以快速把握它所表达的情感。因为它里面有很多“悲秋”的元素,我们一起来找找。 首先,我们看它所写的景,有哪些? 生1:潇潇暮雨 生2:霜风凄紧 生3: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师:这句能理解吗? 生:大概是说草木凋零 师:非常正确!红的是花,绿的是叶,用了借代手法。那么,作者情感呢? 生1::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生2:想念亲人(想佳人,妆楼颙望) 生3:漂泊无依(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师:非常好!“悲秋”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当我们掌握一定的规律时,就比较容易读懂很多的古典诗词文。同学们课后也可以回去找到课文中提到的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品味两篇写秋的名作中的“悲秋”文化。 五、作业布置 【展示ppt:课外阅读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品味两篇写秋的名作中的“悲秋”文化。】 六、结束语 师:最后老师想用一首打油诗来结束今天这节课。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好吗? 【展示ppt:《品秋》 品秋(陈丽茹) 北国天高胜南方,风霜落蕊唱寒蝉。 古都落寞千古意,一清一静一悲凉。 诗词河流非寂寞,炽热文心有蟹黄。 聚奎学子逢盛会,悲秋文化意绵长。】 (生齐读)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非常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评委意见:(胡兴桥:总课题广东片区负责人) 这是一节非常具有文化特色的特等奖教学课例,执教者是广东阳江的陈丽茹老师,是广东省知名教师。陈老师的这节课,高屋建瓴,站在文化的高度来讲《古都的秋》,与传统的写景散文的教法决然不同,让人耳目一新,如坐春风。本课获得好评,自是情理之中。 该课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这里只选取其中最有特色的略加点评。一是文化特色浓郁。该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陈老师建设性地从课文的第12段发轫,从悲秋的诗文中带领学生感悟“秋士”的悲秋,进而关涉“文化传统”,由文化传统继而进入课堂的第二部分,即在课文中找寻品评郁达夫的“秋士的悲秋”情怀,最后以有力的诗作加以小结。整节课,文化气息饱满,堪称典范。 其二,课堂容量大,本节课,不仅细究了《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文化深意,而且还关联了大量的古代诗词,这些诗词,大多是学生熟悉的,也有学生不熟悉的。老师在处理的过程中,既有回顾式的点拨,也有定点式的钻探,还有老师的即兴创作。既有对文化概念的观照,也有对文化现象的剖析,体现了执教者丰实的诗词积淀与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希望陈老师再接再厉,创造出更多的文化教学精品,继续将文化课题推向深入!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jkk5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