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月”寄“情”——浅谈“月亮”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运 86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docVIP

托“月”寄“情”——浅谈“月亮”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运 86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托“月”寄“情” ——浅谈“月亮”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学生姓名:封恒 指导教师: 程革 教授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 学 号: 102000030268 学习中心: 广西玉林岭南职业学校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08 年5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提纲、初稿,最终形成本文; 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  封   恒 日    期:  2008   年 5  月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封  恒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2008年 5  月 日    期:     年   月 论文作者信息: 工作单位: 广西容县自良中学 联系电话: _ 通讯地址: 广西容县自良中学 邮 编: 537516 _ 摘 要 中国古代描写月亮的诗多不胜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现象。诗人热爱月亮望月感怀对月亮有着独特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月亮是古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意象,也是包含作者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借月抒怀、望月思乡、望月怀古、怀人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的主题。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