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GPS的北极冰川表面地形测量与制图.pdf
第24卷第1期 极地研究 V01.24,No.1
CHINESE OFPOLARRESEARCH March2012
2012年3月 JOURNAL
’_^——、一、_^——~、^_r
;研究论文{
J、^,~^,、^,、—√¨
基于GPS的北极冰川表面地形测量与制图
艾松涛1’2王泽民h2鄂栋臣1。庞小平1’2周春霞1’2闫明3孙维君4刘海燕2
(1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2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
3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200136;4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提要 自2005年以来,中国科学考察队员利用双频GPS在北极黄河站附近的Austre
条冰川上每年一次开展高精度的冰川运动观测,获取了冰川表面监测标杆的精确位置和运动速度。2009年4月,中
国科学考察队员在这两条冰川上开展了密集的GPS点位数据采集,借此开展北极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测量。在分析
单频GPS动态单点定位数据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可行性基础上,经过平差计算获得了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数据,进
而生成冰面DEM和等高线.制作冰面地形图。经与高精度控制点比较,冰面DEM高程的误差为0.78m,在冰川季节
型探地雷达配套的一个重要部件,本文的结论对于同类仪器开展冰川测量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基于高密度的GPS
动态单点定位测量方法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数据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北极黄河站冰川GPS地形图
doi:10.3724/SP.J.1084.2012.O0053
今已经积累了5年的数据成果,这为分析两条冰川
0引言 的冰面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成为冰面上
不可多得的高精度控制点,见图1。
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建成2009年4月,中国考察队员又在这两条冰川上
并投入使用,当年考察队员即在黄河站南面的观测 开展了密集的GPS点位数据采集,以期获取冰川表
场建立了永久性的GPS跟踪站。该跟踪站也成为 面地形。根据现场配套设备兼容性的要求,同时也
后续冰川上开展GPS测量的一个基准站,提供了重 为了适应严酷的现场环境,采用的是一体化的GPS
要的数据支撑。自2005年7月以来,中国科考队员接收机,野外观测记录的是冰川表面采样点的大地
在北极黄河站附近的AustreLov6nbreen和Ped.
坐标,经过数据处理得到较高精度的地形测量成果。
ersenbreen(以下简称A冰川和P冰川)这两条典型前面笔者曾就2005年首期冰川运动监测的成
山谷冰川上钻孔埋设了监测标杆,每年一次开展高 果做了整理…,也一个年度内的冰
i910量工作。自2005年获得了冰川监测川运动做了分析旧J,本文主要是针对2009年春季的
精度的GPS
的首期数据,确定了冰面监测点的精确位置…。至 GPS观测数据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整理,分析单点定
[收稿日期]2011年5月收到来稿.2011年9月收到修改稿
[基金项目]
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200804)资助
【作者简介】 艾松涛.男。讲师.主要从事3s技术集成应用与数据挖掘研究。E.mail:ast@whu.edu.cn
极地研究 第24卷
,4雹论/底i;
卜芦坶§√
_一~一一一
\#套矧
)1:p2:_矗]P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地图理论审视人权公约与宪法关系新路径——以健康权为分析对象.pdf
- 地图用户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其启示——以60岁以下成年人群体为例.pdf
- 地图的发展与数字地球.pdf
- 地图符号的设计——尺寸.pdf
- 地图符号系统为布尔代数系的证明及其应用.pdf
- 地图等高线自动内插算法.pdf
- 地图线状符号图案单元的优化配置方法.pdf
- 地图聚合模型研究与实现.pdf
- 地图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pdf
- 地图色彩管理与设计系统.pdf
- 基于GSM和Google MaP的定位与地图标注关键技术研究.pdf
- 基于Hibernate Spatial构建松散耦合地图服务的技术方法.pdf
- 基于HJ-1A1B CCD数据的区域银杏生物量估测及碳密度制图.pdf
- 基于Hyperion高光谱数据的土地退化制图研究--以陕西省横山县为例.pdf
- 基于ICM的厦门市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pdf
- 基于IMS架构的铁路灾害监测系统研究.pdf
- 基于Java Applet的网络地图服务平台设计与实施.pdf
- 基于Jena的台风灾害领域本体模型推理.pdf
- 基于K-均值算法模型的区域土壤直化分类及预测制图.pdf
- 基于LBS的自绘地图实时漫游系统的设计与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