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研究进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研究进展 摘要: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植潜蝇亚科Phytomyzidae,寄主范围广泛,危害程度严重,同时该虫会产生寄主分化,即具有较强的寄主适应性。 关键词:美洲斑潜蝇,寄主适应性,寄主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属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斑潜蝇属Liriomyza,寄主和分布广泛。该虫虫体小、为害隐蔽、世代重叠严重、繁殖力高、抗药性强,随被害植株和产品传播途径多。幼虫潜入叶片表皮下取食叶肉组织,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蛇形隧道,并可诱发自粉病等病害,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花卉的观赏价值,给蔬菜业和花卉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虫自1994年传人我国以来,目前已在除东北个别省和西藏以外的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现(雷仲仁等,1999),并有蔓延的趋势美洲斑潜蝇对寄主作物的取食和产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偏嗜利马豆、豇豆、黄瓜、丝瓜、番茄、蓖麻等,而对苦瓜、叶菜类的为害较轻。前人对美洲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性曾有过不少研究,但不够系统,为此特将国内外有关该虫寄主选择性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同时针对以后开展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美洲斑潜蝇及其近缘种的传统形态分类特征在Spencer(1973)的著作中已经作了总结性详细的描述过,主要是依据成虫头部双顶鬃着生位置区域的颜色的情况和雄性成虫外生殖器的形态来进行区别的。幼虫和蛹的的分类主要是通过幼虫和蛹的后气门突的个数作为区别的标准(Meijere,1934;张维球和吴佳教,1997;康乐,1996)。此外,顾黄辉等(1998)根据美洲斑潜蝇及其近缘种在植物上危害症状的差异,提出了田间快速识别的方法。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技术也应用到了美洲斑潜蝇及其近缘种的鉴别研究中。通过凝胶电泳、酶电泳快速鉴别几种易混淆的斑潜蝇(康乐,1996;屈娟和罗辉,1997);邱一中等(2000)利用RAPD-PCR技术对美洲斑潜蝇及其近缘种进行了鉴定研究,并筛选出了6个可以区别的随机引物;用PCR技术区别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拉美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的混合种群(Morgan et al.,2000);在对不同国家地区拉美斑潜蝇(L. huidobrensis)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证明了其地理隐种(L. Langei)的存在(Scheffer,2000);用β-tubulin核基因和EF-1α核基因再次验证了L. Langei的存在(Scheffer Lewis,2001a);此外,Scheffer et al.(2001b)利用RFLP-PCR技术区别鉴定了L. huidobrensis和L. langei。 调查时若发现叶片上有潜叶蝇潜道存在时,采下该叶片带回实验室用透明塑料袋扎好,直至成虫羽化,在解剖镜下对成虫进行鉴定,若为美洲斑潜蝇,则记录该植物为其寄主植物,寄主植物鉴定到种。美洲斑潜蝇危害程度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查3株寄主。高的寄主每株选上、中、下部叶片各2张,矮的每株选老叶、嫩叶各3张,取30~40张叶片,带回实验室统计虫量。危害程度按单位叶面积上的虫量(头/10 cm2)分为4级,1级<1,2级1-5,3级5-10,4级>10,分别记作+,++,+++和++++。 用选择系数I反映美洲斑潜蝇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选择强度:I=N/M。M为在某种寄主植物上调查的总次数,N为在某种寄主植物上查到美洲斑潜蝇的次数。由于不同寄主植物的叶面积差异较大,将抽查所得到的美洲斑潜蝇幼虫密度数据,相对统一到以单位面积来衡量,以比较美洲斑潜蝇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密度。用L表示某一寄主单位叶面积(100 cm2)抽样查得的最高幼虫量。寄主植物的潜在适合程度与其选择系数(I)、单位叶面积最高幼虫量(L)密切相关。用适合性指数P表示寄主适合性程度:P=(I×L)/100。显然,P与I、L成正相关,寄主的I、L值越大,其对美洲斑潜蝇的适合度也越高,据此可测定寄主适合性程度。根据江苏扬州地区查到的所有寄主的P值算平均数得X,P>1的为最适宜寄主,P在X~1之间的为适宜寄主,P在0.1~X之间的为较适宜寄主,P<0.1的为次要寄主,分别记作****,***,**和*。美洲斑潜蝇是斑潜蝇属中为数不多的多食性种类之一,它们的寄主范围很广,并且种群能够大量发生,易对农药产生抗药性,成为农作物、蔬菜和花卉等植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美洲斑潜蝇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的原因主要是幼虫在植物叶片中潜食,破坏叶绿素和叶肉细胞,降低光合作用,而使植株受害(Johnson et al.,1983,Parrella et al.,1985);同时,幼虫的潜道和成虫取食形成的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