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处分行为理论之正本清源_陈卫佐
政治与法律政治与法律 2014年第1期2014年第1期
2015年第7期·争鸣园地
处分行为理论之正本清源
陈卫佐
(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作为一类法律行为的处分行为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法律行为学说区分处分行为与负
担行为,并对二者实行分离原则。一些国家的民法在处分行为的有效性问题上采无因性原则。处分
行为概念在被中国学者继受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和变异,演变成不科学、不妥当的“物权行为”提
法,引发了无谓的争论和认识上的混乱。事实上,许多中国学者所说的“物权行为”在德国民法上是
根本不存在的。不应在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区分之外又加上“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因
为所谓“物权行为”,其实不过是物权法上的处分行为罢了。“物权行为”提法具有诸多弊端和不当之
处。中国的民事立法和学说应更加重视处分行为,并在未来的民法典中给处分行为以一席之地。
关键词:处分;负担;处分行为的无因性;物权行为;债权行为
中图分类号:DF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512(2015)07-0105-18
DOI:10.15984/ki.1005-9512.2015.07.012
处分行为是以德国民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自德国民法上的法律
行为学说,且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区别于使人担负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负担行为)。处分
行为这一概念在被民国时期的中国民法学者以及 1949 年以后的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学者继受的过程
中发生了偏差和变异,逐渐演变成“物权行为”这样一个不科学、不妥当的提法,以致中国民法理论
虽继受了处分行为的概念,却对处分行为的含义、性质和功能的理解不够准确和深入。中国民法上
是否存在处分行为以及中国民法应否承认处分行为在有效性方面的无因性的问题不仅是值得探讨
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践问题,应引起立法者和民法学者的更大关注。
一、处分行为的意义:与负担行为的区别
(一)两种不同法律行为的内涵和外延
处分行为是法律行为的一种,与之相对的法律行为是负担行为。对法律行为做这样的划分所依
据的标准,主要是看法律行为在效果上是否使某人担负给付义务。鉴于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
①
在理论上源自德国民法上的法律行为学说, 并在德国民法典的立法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
作者简介:陈卫佐,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① Vgl. Dieter Medicus, 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9. Auflage, C. F. Müller Verlag, Heidelberg 2006, Rn. 207-209. 另见[德]梅
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67- 168 页。
105
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7期
在说明这两种法律行为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同时,一概以德国民法典的现行条文为依据。
1.负担行为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负担行为”(Verpflichtungsgesch覿ft),即使人担负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在许多中文著作中
也被称为“债权行为”,是使某人担负给付义务并因此而为他人创设一项或多项给付请求权的法律行
②
为。所谓“请求权”,是指向他人请求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可见,负担行为使一方当事人担负给付
义务,同时赋予对方当事人以一项或多项给付请求权。此种给付请求权和给付义务构成了德国民法
典第241 条意义上的广义的债务关系。给付义务和给付请求权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当事人有
③
义务给付的,恰恰是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利请求的;该方当事人有权利请求的,恰恰是他方当事人有
义务给付的。德国债法上的债权合同,如买卖合同(德国民法典第433 条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