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_中国长城建造时_解读_张慧敏介绍.pdfVIP

卡夫卡_中国长城建造时_解读_张慧敏介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论丛    2012年第3期  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解读 张慧敏 [摘 要] 本文意在探寻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的寓言写作意图,并试图阐释其隐意。从未来 过中国的卡夫卡,一个无故土可言的犹太人,一个说德语的异乡客,却在小说中虚构自己的“家乡” 在中国南方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引力促他产生如此灵感?我认为,首先该破译一道“死人”的 “谕旨”,其隐喻出权力的过期作废;但坚守“技艺”品格的作者,讽喻只是策略,目的在于反衬出 在艺术遐思中的神驰。借用“长城”,卡夫卡独特的迷人“手势”,托宇宙万方于心灵之乡,用别具 一格的时代“锤音”,敲出万古千年之叹息。 [关键词] 谕旨 长城 手势 寓言 [中图分类号] I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GDB-10146(2012)03-0105-07 由于这篇小说粘了“中国”二字,今天的时代,只要言说挨边了国族,就太容易借后殖民眼镜 来理论一番。但我觉得批判卡夫卡“西方立场”,实在有些冤,你说一个身负犹太族性,且在二战 前夕的压迫氛围中,要坚持西方霸权意识,来蔑视、调戏一个遥远亚洲中国民族,有无可能?而这 无聊根本在小说大师手中一点玩耍的意义都没有,何况卡夫卡还是一个本性不属于后现代随意之 人,他较真几近偏执。再说了,当今的时代,我们如何就不能好好地欣赏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一定 要风马牛不相及地将一切都政治化呢?似乎在“后”声迭起、汹涌不歇的当下,若你要想发声,就  一定要突出政治立场,或是种族的、国族的、地域的、抑或性别的,否则就无语。 而那曾经被本 雅明等忧虑的艺术在消亡的20世纪初的作品,比较当下的游戏劣作,真堪称艺术。执著现代艺术 者,痴情不一,却常被“后”色眼镜嬉戏掘墓扭曲。我倒是认为,若知己一些进入卡夫卡,作为国人 该欣喜,因为卡夫卡本陌生与我国土,却产生了一种遥远的吸引和召唤,古迹能入卡式寓言,增辉  这里我不是要否决“后现代”理论,而是反对取理论之皮毛,喧嚣炒作者。因为理论的建构者与炒作者完全不 同,前者像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甚至弗·杰姆逊,在艺术思维上,依旧不乏力透纸背的深邃思考,完全不需要依 附于政治姿态来忸怩作态。真正动人的思想绝对不是依附而是独立。 0 添趣不少。还记得1995年,本人有幸陪同参加维也纳某前总统的晚餐酒会,酒会前先参观奥地利皇 宫,介绍者列举从音乐绘画到文学多个大师,说他们属于奥地利的骄傲,不过也要补充,因为这些 天才们也被德国、布拉格称为是他们的宝藏。艺术及知识本无国界,人类共享。 当然,要读解《中国长城建造时》,还是得分析卡夫卡从未来过中国,是什么样的引力促他产 生灵感?其实,“中国长城建造时”之名是不是卡夫卡起定,都存疑。根据叶廷芳翻译注释,这篇 小说写于1917年3~4月间,似未完成之作;但1931年由布洛德以《中国长城建造时》为标题编选入 [1] 卡夫卡短篇遗著集首次发表。 不过可以说“长城”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所以,既然是关于“长城” 的故事,说中国,亦无疑窦。卡夫卡起初动念的倒不是“长城”而是《皇帝的谕旨》,也就是说起初 吸引卡夫卡的是一道抵达不到目的地的空头“谕旨”。研究卡夫卡者喜好用“失败”作为他的身份 定语,是卡式追求与蕴意。却暗合了“死人谕旨”的空落、闲置之情态,妙趣横生的还在于那个肩 负先王重任的使者,揣着“谕旨”与各道宫门拼搏奋战许久,却最后安然放弃—“当夜幕降临时, [1](p236) 你正坐在窗边遐想呢。” 这很不符合中国国情,受天命的使者,怎么可能这样悠然自得?一道 “圣旨下”的吆喝,万众皆要匍匐叩头,高呼万岁;而先王临终委命的使者在忠孝礼纲的重重武装 下,即使赴汤蹈火、死而后已,也无可能辜负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