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1.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四讲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1

中亚的联珠对孔雀纹样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唐代联珠对鸡纹锦 楼兰出土对兽对禽面纹丝绸 阿尔泰山巴泽雷克一号墓出土取自皮制马鞍的有翼兽装饰物 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刻有带翼有角狮子的印章指环 * , 宁夏盐池M6号木门胡旋舞线刻 西安大雁塔唐永徽四年乐舞浮雕(局部) 胡腾舞,来自石国,典型的男子独舞,以急速的跳跃和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 柘枝舞,源于石国并因此得名[石国又名柘支、柘折、赫时]。常见形式为二人在莲花座上对舞,讲究舞姿变化丰富和神情传神动人,二人舞姿对称。着长袖舞衣,束垂花带珠翠,戴系飘带或金铃的帽子 《通典》卷146记《太平乐》,又称《五方狮子舞》。 胡旋舞、胡腾舞较多地保留粟特民族的豪放特点,快速旋转、踏腾跳跃;柘枝舞却较多地吸收中国舞蹈特点,讲究服饰和神态,动作优美而富于变化。 李寿石椁线刻 2. 唐代胡汉舞蹈艺术的融合 唐人自制舞蹈吸收胡舞艺术 《通典》卷146,武后制《天授乐》、《鸟歌万岁乐》,玄宗制《龙池乐》、《小破阵乐》,“皆用龟兹乐,舞人皆着靴;唯《龙池乐》备用雅乐笙磬,舞人蹑履。” 法曲和《霓裳羽衣曲》 加工改造胡舞使之更适应中国文化审美要求 柘枝舞,从独舞变成“双柘枝”对舞,由健舞之柘枝演变出软舞之屈柘枝,宋代还有柘枝队舞。 柘枝舞有大量汉人参与。唐人诗歌对柘枝舞的颂咏远远多于胡旋舞、胡腾舞 1、饮食 汉魏以来,胡食已行于中国,唐代更盛 胡饼/炉饼/麻饼(可夹馅)——烧饼 “部斗”——油煎饼 饣毕饣罗——有称是起源毕国的馅饼,有称是“抓饭”(pilau)音译 葡萄酒,三勒浆,龙膏酒 香药食品:宋人开始大量以香料加工食品,主要是果品和饮料,香药也可配酒制成香药酒。 唐代做面食泥俑群。女俑着窄袖白襦 2、服饰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开始为中原引入骑兵故事的另一因素便是着装改良。胡服是为了配合军事需要,尚且招致严重反对,可见服饰亦包含文化价值取向因素,以致引发第一场有明确记载的关于中西文化交往中的思想冲突。 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胡汉居民混住,服装式样也发生自然混合 窄袖装于唐代更常见,敦煌和龙门唐代诸窟都有不少 莫高窟268窟北凉女供养人胡汉混合式服装 斯坦因于敦煌千佛洞所得唐画 隋代敦煌供养人所着某些胡服式样呈现嚈哒统治时期吐火罗斯坦贵族服装的特征——左右对称翻领或右侧翻领的斗篷与敞衣。 这种式样广泛流行于嚈哒统治之地,为6-8世纪中亚贵族流行服饰 唐代初期亦流行此种款式 乌兹别克斯坦巴拉雷克宴饮壁画三角翻领服装 安史之乱后,长安盛行回鹘装 甘沙州回鹘女子好梳五六寸的高髻,出嫁前用红绢包裹,出嫁后戴毡帽,贵妇戴桃形博鬓冠。平民着道袍式青衣,贵妇着翻领窄袖长袍。唐后期宫人装多见回鹘式。 回鹘贵族男装为圆领长袖、下边两侧开衩的团龙纹或团花纹长袍。回鹘等西北民族以团花为官服基本标志,五代归义军政权效仿,元代亦沿用。 唐代有女子着男装,后期则女着男装者为身份低下的侍女,其中有回鹘式男装 莫高窟62窟曹议金夫人回鹘公主供养像 唐代法服有六合靴,属胡服式样,为文武百僚之服 唐代其他胡式服饰:胡帽,幂离,椎帽 武威高坝镇大唐上柱国翟公墓出土唐三彩靴,墓主翟舍集为姑臧人,夫人安氏为粟特人 贞观五年李寿石椁侍者线刻[局部],碑林博物馆藏 3、娱乐活动与节庆 1)百戏,即杂技。远古已有“蚩尤戏”,又称“角抵” 两汉时期西方杂技传入 汉武帝时期有偶人“胡戏” 《后汉书·安帝纪》延平元年十二月条首见“百戏”之名。东汉张衡《西京赋》记百戏节目有举重、爬杆、踩软索、跳丸(弄丸)、跳剑、钻圈、假面戏、马戏、幻术表演和驯兽表演。 各处东汉石刻都保存百戏图像 北朝时期,杂技更盛 《魏书·乐志》记北魏天兴六年(403)杂技道具和项目:五兵、角抵、麒麟、凤凰、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絙百尺、长趫、缘橦、跳丸、五案 《洛阳伽蓝记》记佛寺百戏表演景象 唐代,传入中国的百戏内容愈加繁多,常与幻术夹杂 《法苑珠林》卷94记贞观二十年(646)五位婆罗门,善音乐、祝术、杂戏、截舌、抽肠、走索、续断,又记王玄策使天竺时观看腾空走索、掷空手接刀枪、截舌缚等多种幻戏。 2)幻术 西汉至隋唐,文献中常有西方幻术师来华的记载,其善眩之术即吞刀、吐火、殖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 魏晋南北朝,幻术经常作为传播宗教和表现神异的的手段而更多地从西方传入中国,有断舌、续筋、吐火、断喉、击颅等术。 唐高宗显庆元年一度禁止胡人为幻术,但积习已久,很难禁绝。 唐苏鹗《杜阳杂编》记穆宗时石火胡寻橦表演,幻术师米宝。唐朝赵璘《因话录》记洪州优胡曹赞戏水表演。 唐代,幻术常常伴随祆教的传播 3)击鞠 马毬运动和“泼胡乞寒”戏对唐代社会生活影响最著 马毬运动是源于波斯的马上运动,原名“波罗球”,大概唐太宗时经中亚传入,称为“打毬”或“击鞠”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