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追问的策略.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追问的策略

课堂追问的策略——刨根问底 演绎课堂精彩马晓辉 谢俊梅 高风梅 董永红数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离不开追问。数学课堂追问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追问如探路,探索寻找学生真实的想法;追问能激疑,激发学生质疑新的问题;追问可明理,提高升华学生思维的水平;追问能的辨析,培养学生辨别反思的能力;追问能延伸,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一. 什么是“追问”? 追问在《辞海》[1]中的定义是“追根究底的问;追查”。既然追问的本质是问题,那么课堂追问实质也是一种问题,但是是对问题的再问,是对教学知识的“穷追不舍的问”,更是对学科知识的一种追寻查找。《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2]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而“追问”是一种提问技巧,是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二次提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和掌握。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二、追问的意义与作用首先,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满堂问”的现象又露苗头,大量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寥寥无几。追问技巧的运用,应该对改变这种“问题的问题”有所帮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其次,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比及的优越性。 追问的作用:追问是建立在教师学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技巧,是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二次提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适时恰当的追问使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也是学生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是提升学生思维高度的云梯,是教学回归本真的理念体现。可以对学生起到一个思维桥梁与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多时候有效的追问会让我们的教学效果“锦上添花”。追问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联系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三.课堂追问现状与原因:1、有量无质,缺乏思考性。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程数学课堂,要形成师生互动、要充分调动学生,就要多问,采取了一问到底的策略。一问一答,看似热闹,虽然部分问题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数量过多,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思考,有的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6764”中,左边的6读什么?7读什么?中间的6读什么?4读什么?这个数读什么?6764这个数怎么读?这两个6的读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分析:有些老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2.不分对象,缺乏层次性。课堂上有的老师问题的提出过于直露浅显,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有的问题设计的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低年级课堂上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看图说话似的。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教材安排主题图的目的是什么?和老教材相比实验版教材每个例题前都有一幅情境图,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那么安排主题图的目的一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二是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