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VIP

2017-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参考答案:(1)措施:改说汉话,禁止三十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说明:孝文帝考虑到实际情形,注意区别对待,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2)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意图: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3)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士族地主的联系;以身作则,推动皇族、鲜卑贵族与汉族的通婚,加速汉化(民族融合)。 (4)核心:鲜卑族的汉化。说明:汉化改革卓有成效,儒家文化对鲜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史料导入 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帝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探究(1)结合史料,分析钱穆认为北魏政权最终覆灭的原因是什么。 (2)你是否同意钱穆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提示:(1)孝文帝死后,改革未能坚持;北魏统治阶级的腐朽反动。 (2)同意。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改革本身所致。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和北方的繁荣,加快了北方各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1)386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以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2.社会矛盾激化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深度点拨北魏改革前,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自主思考长期的杂居共处之后,北方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历史必然趋势?北魏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温馨提示: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前期) 1.概况 (1)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2)实施:改革前期,实际决策者是冯太后。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2.内容 (1)实行均田制: ①条件:北方人口锐减,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到北魏时期,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实施: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③作用: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深度点拨均田制对后代均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300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2)推行三长制: ①实施: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②作用:三长制的实行,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3)整顿吏治: ①措施:制定俸禄制度,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各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凡贪污帛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决定。 ②作用:经过整顿,北魏的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农民的赋役负担减轻,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深度点拨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贪污,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贪弊现象,还需要国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自主思考在均田制下,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均田制的性质是怎样的? 温馨提示:不是。露田归国家所有,桑田或麻田由农民所有,但都不能买卖。均田制的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后期) 1.概况: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 2.迁都洛阳 (1)原因: ①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对北魏构成了威胁。 ②洛阳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并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2)目的: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