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词新调-一种多维度视角下少数民族民歌再创作.docVIP

原词新调-一种多维度视角下少数民族民歌再创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词新调-一种多维度视角下少数民族民歌再创作

原词新调:一种多维度视角下少数民族民歌再创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少数民族民歌的再创作是其传承发展课题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借助少数民族民歌素材,融入现代作曲技巧进行创编,从而产生一批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这些经过创编的民歌作品为少数民族音乐,为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新民歌的产生为打造地区民歌品牌以及促进民歌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力量。 广西上林县巷贤镇是是县内外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主要存有“四六联”和“诗调”两种壮族民歌。有一批致力于巷贤壮族民歌传承发展工作的壮歌歌手,根据当地原生性民歌创编出壮歌“新调”,保持着“原调”与“新调”互补共生的态势;同时挖掘历史典故,用壮族文化赋予壮族民歌灵魂,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壮歌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民歌艺术融入到现代市场运作的概念中,以百姓生活、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为题材,主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品牌。上林巷贤镇壮族民歌作为一个流动的声音景观,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之路。针对上林巷贤地区壮族民歌音乐文化的变异与交流的共时性以及历时性特征,以“横向的流动传播与纵向的传承变异的两极变量”[1]维度进行阐释。 一、上林壮族新老民歌的创编特征 “不好听”、“越来越少人会演唱”的民歌种类慢慢的失去大众关注而逐渐消亡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为群众提供符合时代审美的听觉享受,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洗礼变迁。虽然上林巷贤镇四六联壮族民歌已录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推举出当地壮歌歌手韦有创为巷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是也一度面临“艺残人亡”的紧张局面。在当地文化站的帮助下,以韦有创为主力,对当地壮族民歌进行了大胆的创编,并且用创编的壮歌排演了大量的壮歌剧,把创编后的壮歌文化经营的红红火火。但凡是媒体愿意用大量的笔墨去报导的艺术种类,几乎都是依然有其现实审美意义和市场价值的,创编后的巷贤壮歌得到了上林百姓的认可,吸引了更多的媒体、学者的关注,迎来了更多的商机。 在上林县巷贤地区,“传统的”壮族民歌和“创编的”壮歌呈现出互补共存的特殊态势,当地人称为“新调”“古老调”,如“四六联古老调”和 “四六联新调”,以及“巷贤诗调古老调”和“巷贤诗调新调”。这里所指的“调”,仅是当地百姓对歌种的称谓,不同于调式调性之“调”。所谓“古老调”,就是在巷贤镇世世代代传唱下来的歌腔,保持了最初的民歌的形态。所谓“新调”,是根据当地民歌的古老调子,对原始的壮族民歌进行一系列的改编。笔者将从音乐学的维度,阐释上林巷贤壮歌的创编特征。 见谱例1: 例中为“巷贤四六联古老调”,作为上林传统壮族民歌的一部分,最初为送葬仪式所用,演唱内容多是有关死者的前世今生、阴阳神明、庇佑子孙,所以乐句行腔起落更具保守性,整体呈现迂回式旋律走向,更贴近当地语言音调的走势,节奏与新调相比较为规整,衬词衬腔以简洁为主,加上演唱者胸腔共鸣的发音方式,音乐效果与创编之后的新调相比呈现出严肃沉重的色彩。 见谱例2: 例中是“巷贤镇四六联新调”,大量增加衬字、衬词、衬腔的使用频率,衬字的使用主要有 “啊”“呀”,还比古老调多了“呦”“嘞”共四种。曲式基本结构更为规整,为四大句的单一部曲式 ,虽然是民歌创编,依然是使用的少数民族音乐经常使用的“快、慢、快”音乐结构类型。全曲以同度和大二度的平稳进行为主,行腔中穿插纯四度、小三度的跳进,增强了旋律性;节奏型明显较“古老调”更为丰富灵动;装饰润腔也更丰富,比如第三句行腔最后结束在“”徵音;也因此产生了一些非常规的节奏。 三、上林壮族新民歌形成的要素 (一)音乐历史传统的积淀 1.上林古迹中的音乐文化记载 任何历史遗迹都是先人留给后人的礼物,是浓缩的历史文化信息,上林现存的唐代碑刻体现了古时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也不乏对上林壮族音乐文化最早的文字记载。武则天时期,国家长治久安,给岭南壮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稳定积极的环境,韦敬办、韦敬一身为唐“澄州刺史”“无虞县令”,根据当时上林百姓生活富足的景象挥毫泼墨,刻画在《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的文字里。 碑刻中有上林现存关于壮族民歌最早的文字记载:“清琴响亮,韵雅调于菱歌;浊酒沦漪,烈芳香于茭席”。琴声清雅响亮,所弹旋律正与所唱《菱歌》的韵调合拍,瓢盛美酒浓香四溢。“田家酒浊,涧户琴清”描绘了上林百姓“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悠然自得的抚琴弄弦,饮酒对歌的情境。又如“珍禽瑞兽,接翼连踪;穴宅木栖,晨趋昏啸。歌莺啭响,绵蛮成玉管之声;舞蝶翻空······离群弃代之人,或击壤以自娱;时耦耕而尽性”,既描述了山水风景之美,其中“玉管之声”、“击壤以自娱”也体现了当时上林自古就有的良好音乐氛围。至此看来,上林壮族民歌历史悠久,音乐氛围浓郁而富有人文气息。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