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在逻辑.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在逻辑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在逻辑从课程的目标和功能来讲,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有两大任务:第一,遵循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的德性内生,引导其做人;第二,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其学习的能力,引导其做事。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必须理清其内在的逻辑线索。 众所周知,生活是人类德性之源,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课程标准也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离开了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生活的逻辑就决定了教学的逻辑。在此,笔者以常德市五中熊老师执教的湖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孝敬父母”一课为例,探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在逻辑秩序。 一、起点:反思过去的生活 我们常见,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开场就是一个名人、伟人、英雄的故事或者事迹,引导学生思考,挖掘他们的优良品质。这不仅略显突兀,而且与德育主体的关系并不密切。因为一开始,学生就被老师置于一个他人道德生活评判者或者旁观者的位置。 其实,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同其他任何人一样,都是从“过去”走来的。要想使学生的道德生活从“他律”变为“自律”,从“外塑”转为“内化”,首先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再现和反思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所谓反思,就是主体立足于自我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境。反思,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一个人实现道德自觉和自为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反思过去的生活理所当然成为了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逻辑起点。 课堂伊始,熊老师在背景音乐《懂你》的旋律中,简单、直接地导入,之后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从我们有记忆开始,特别是读小学以来,我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呢?稍微回忆一下,然后请大家举手说说,一起交流和分享!课堂上沉默片刻之后,开始不断有学生举手发言,有的说平时只顾自己,根本就没有在意对父母怎样;有的说父母管自己太严,且很啰嗦,所以经常顶撞父母;有的说从来就没有帮父母做过什么;有的说帮父母做过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同学们争相述说,仿佛回到了过去,俨然已经明白自己过去做得好或者不好。场景真实,交流充分,为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价值的内在生成以及课堂教学高潮的到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的确,学生过去较为典型、历历在目的经历,就是最重要的反思的资源。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过去,学生既能正确面对自己,又可大胆面对他人。通过反思,学生知道自己过去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所以,在课堂上就能对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考察和筛选,从而保持和发扬好的行为,淘汰和改变坏的习惯。 二、重点:审视当下的生活 人都是活在当下的。所以,道德生活的提升或美好人格的修养同样需要我们审视当下。当然,审视当下与反思过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审视或者反思的内容时态不同而已。所以,教学向前推进,就应该继续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现在、今天的我做得怎样呢?也就是说,课堂上要重点关注学生正在进行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审视自己当下的习惯与作为。一般来说,“审视”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我应该怎样?——审视的标准和参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获得道德认知,明确养成目标。显然,获取道德认知,有两个途径:一是课文——道德规范与要求,这是我们审视的标准;二是生活——同龄人中的楷模,这是我们审视的参照。为此,熊老师在教学“孝敬父母”时,设计了以下流程: 自主学习:同学们阅读课文,熟悉内容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然后,同桌之间或者前后同学自发地围绕学习所得、所思交流讨论;最后,同学们下位,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探究各自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生活中是否每个人都能做到孝敬父母”。在此基础上,教师稍作归纳和点评,同时简要板书。这样的学习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完全自主的行为,而且表现为先独学、后对学、再群学的过程。显然,主动参与极有利于学生良好德性的自主建构。有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总是把学生当成道德容器,不断地灌输和注入,片面强调“外塑”,结果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于是,道德主体游离于有质量的道德生活之外。 对照体验:熊老师设置了一个同龄人——小华家庭生活的情境,并通过PPT课件投影和学案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照体验。情境中,小华生在农村,刚刚进入初中,爸妈身体不好,所以小华每天早起自己做早餐,下午放学回家后总是先帮爸妈做做家务,有时晚上做完作业后还和爸妈聊聊天,从来就不向爸妈提出过分的要求……最后设问:你觉得小华做得怎样?对此,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因为一所学校里面,总会有这样的学习楷模,而楷模就在身边,通过情境材料的体验,完全可以造成一次心灵的冲击。同时,同学们就会立即想起自己也应该像小华那样,并把小华的形象和事迹深深地内化在自己的心里。 第二,我实际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为了呈现主体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