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环境安全态势与人与自然平衡的战略.doc
生态环境安全态势与人与自然平衡的战略
1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国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主要采用粗放性经营方式,以过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一基本原理,结果导致了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衡或危机状态。
近年来,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形势的紧迫性和采取强有力措施的必要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并做出重大举措,一个以党政领导的全民反危机斗争已经拉开序幕。然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错综复杂,如何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审视中国水土资源开发历史,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分析诊断生态安全与水土资源配置空间格局的突出问题;如何从全国国土开发布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互相协调角度,提出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战略思路和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和理论问题。
本文是在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国土生态安全和优化水土资源配置与空间格局研究基础上写成。
2 生态环境安全态势分析
2.1 资源短缺
当前中国处多项资源短缺、峰极相逼、互相叠加,关键资源缺口已处于全面严峻态势。
2.1.1 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多年平均可更新的水资源量为28 412亿m3,列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2 2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28%,按国际标准属于重度缺水国家,整个北方地区皆为重度缺水(905m3/人)区域,南方地区也处于轻度缺水状态。
与此同时,全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凸显,随着工业用水需求的增加,农业用水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1].中国部分地区已超过或接近水资源开发的极限。海河、黄河、淮河和西北诸河区用水量分别相当于其水资源总量的85.1%、50.4%、86.8%和49.0%[2],已超过或接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极限,即使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松花江流域,其开发利用率也达到了32.7%.北方平原区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开采过度。
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导致水旱灾害更加频发和加重。
2.1.2 人均耕地少,数量和质量都呈下降趋势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3》[3],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的耕地总量为20.27亿亩,人均耕地1.52亩,较1996年第一次调查时的人均耕地1.59亩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优质耕地比例也在下降,全国耕地的中、低等级地的比例为66%.此外,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通过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来补充现有耕地数量减少的潜力空间极小。
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虽得到一定控制,但仍然严重[4],地质灾害加重。
2.1.3 能源和矿产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长期存在着能源和矿产资源供给能力严重短缺问题,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已达到30%.2009年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1年进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5].由于煤炭占中国能源的七成,而煤炭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
同时中国大宗矿产品的消费持续增加,进口量持续增大,铁矿石、铜、铝进口比例都在50%以上。
2.2 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中国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要素--水、土、气已被全面污染,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而言已处于危急状态。
2.2.1 大气污染已处危急状态 近年来以PM2.5为主的雾霾天气发生频繁,范围涉及广大中东部地区。2013年在已监测的74个城市中,仅有3个城市安全,2014年增至8个城市。60%的城市属于危急状态。中国大气氮沉降现象愈发严重,2000-2010年全国无机N湿沉降比1990-2000年增加了近25%,氮沉降量达到30kgN/(hm2a)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华北地区正逐渐成为较强的氮沉降区。
中国也是世界三大酸雨地区之一。 南方各省酸雨覆盖面积达120万km2,在456个城市中有135个属酸雨城市,其中浙江、江西、福建、湖南、贵州等省较严重[6].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攀升。2010年中国人为CO2排放量达到22.6亿tC[7],占世界总排放量(87.4亿t C)的1/4,排放总量居世界之首。
2.2.2 水源和水体污染严重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3)》[6]显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控制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在31个重要湖泊中有17个为轻度至重度污染,达到重度污染的湖泊有6个。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为轻度污染,海河流域为中度污染。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水遭受污染,在4 77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