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当前文档由后花园网文自动生成,更多内容请访问 HTTP://WWW.HHYWW.NET
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所属朝代:宋代
芙蓉落尽天涵水。
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夏天已过,荷花凋落。寥廓的天空与浩瀚的江水相连,暮色中秋风吹
起碧波。比翼的双燕各奔东西,贴着高寒的云天,远远飞去。我独倚在小楼东
边的栏杆。人生应当饮酒尽欢,在半醉半醒中最好。长安大雪漫天,阻断了通
行的路道。我知道朋友早晚登楼远望,盼望我的归来。江南春来早,请赠我梅
花一枝,让我早早感到春天的温暖和明媚。
注释芙蓉:指荷花。涵:包含,包容。沧:暗绿色(指水)。阑:栏杆。
合:应该。尊:同“樽”,酒杯。
赏析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芙蓉,即荷花
。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
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
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
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
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
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
”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
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
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
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长安,借指京城。“雪满长安”,既点
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
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顺势而出故人
,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是虚写,从对方着笔
,心有同感,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
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
寄范晔的故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
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里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见其
情深而意切。
作者资料
舒亶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人。治平二年试礼部第一,即状元,授临海尉
。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
,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
,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
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
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介绍
舒亶是坚定的新党后辈,并非由王安石直擢超迁,而是为蜀人张商英所荐
。自舒亶进入北宋政坛开始,新旧党变法之争已趋激烈。舒亶进入台谏以后
,以忠直称。先是从严处理了郑侠、王安国案,有效扼止了保守派对熙宁新法
的反攻。元丰初,已经在贬的苏轼因讥讽朝政而被捕,在时任御史中丞的李定
主导下,开始对苏轼的羁押审问,是为“乌台诗案”。由于苏轼文名极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