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2.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2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有关知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掌握“闻”“见”“却”“因”“以”“顾”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分析蔺相如的形象。 教学难点重点、掌握“闻”“见”“却”“因”“以”“顾”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分析蔺相如的形象。学习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实虚词和人物形象的客观分析。 知识链接 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不仅如此,《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时代背景简介。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拓展阅读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一、 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二、 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四、 相如和赵王的对比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五、 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六、 赵王和秦王的对比一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