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中找寻自我.doc

  1.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梦境中找寻自我 1、相关定义 1.1、自我的概念及网络中自我的形成 (一)自我的概念 自我在个体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 自我的探索和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提出了 “认识你自己”,@但 真正全面的、成系统的、成体系的对自我的探究只不过近百年历史。但是继1890 年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将自我分为主体自我(the “I”) 与客体自我(th”“e me)两方面之后,有关自我问题的研究就被源源不断激发而 出。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已经成绩斐然,继弗洛伊德提出”本 我”、”自我”与”超我”理论,埃里克森提出了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强 调了作为自我所具有的自主性特征。心理学家马斯洛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著名 的”需要层次理论”,其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而这种实现 对于主体自我潜在能力的发掘和发挥有内在促进作用,人格健全的人的潜能的 充分发挥实际上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马斯洛的这一观点把自我问题的研究引 向了实用领域,使自我问题的探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关于自我更具体的概 念,罗杰斯(C.R. Rogers)从现象学的角度提出,个体实则是生活在其个人的主 观意象中,”自我概念”其实是个体对周遭环境的主观感觉而导致的产物。他对 自我概念做了两种区分:真实自我(the self)与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真实自我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目前是一个怎样的人的理解和认知,而理想自我是 指个体对于自身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的预想和希望,如果这两种自我间的落差 过大将会导致心理层面上的问题。@而培根在后现代时期有关自我问题的研究中 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指出:”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而导致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导致了人们的 交往活动逐渐走向饱和。在这在这频繁的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身份也在相应发 生急剧变化,个体再要保持恒定不变的自我概念就几乎不太可能了。” 那么自我概念到底该如何理解呢?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探究自我概念 时,对真实自我和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做了清晰的区分。真实自我就是我们在前 面提到的各种对自我理解稍有偏差的不同观点,而人对自我的认识了解就是所 谓的”自我概念”,即是指人们对他们究竟是谁和是做什么的理解。现代心理学 认为,自我是人自身把自己与周遭环境区分开来的产物,把自己看成是其身体 与心灵活动的主体,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串联起来,把”是我”与”非 我”区分开来。 (二)网络中自我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感觉自己被物质世界的各种忧愁、烦恼束缚住前 进的脚歩,个性和潜能被压抑和埋没,无法完全释放和表现出心灵深处所期待 的理想的自我,他们急切呼唤并找寻着贴合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另一个自我,而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去中性化,正赋予了网络主体对自我进行自由表达和创造 性虚构这样一道安全的屏障,为有别于真实自我的网络世界中的另一个自我一 ―”虚拟自我”的诞生提供了场所。 网络的各种新奇特征使现实自我摆脱了现实世界中”在场”的各种束缚, 通过自我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量,借助网络空间这个自由广阔的交流平台,在 另一个虚拟世界中进行着另一个自我的构造活动,从而衍生出网络中的自我。 当网络主体徜徉于由互联网技术营构的布满华丽泡泡的虚拟空间时,自我存在 的同一性也随着感知环境的转化而发生了断裂。通过电子化、数码化的符号和 节点来表现出其主体性特征的不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自我,使得现实中的自 12 第二章网络中自我与自我伦理危机的理论解读 、自我伦理 我并不再是交流和互动的唯一核心。网络的信息化、符号化的交互作用使信息 流动和人际互动在实时的时间和空间里交融汇合,形成一个多维度、跃动性的 交往环境。在这里,传统哲学在主客体的两极框架之中所鼓吹和实施的单一主 体中心论已经嫣然失效,网络主体不再只是局限于单一的、抽象的大写的”人”, 而已经蜕变为独具符号化、电子化、个性化、数码化特征的一个个具体的新型 生命体,它们造就了互联网空间中的主客体关系中的”流变交互主体性”。自我 的想象由此发展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活动,这不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仿真,而 且会导致对新的集体生活形式的共享。 (三)网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联系 事实上,网络中自我的理想构造在某种程度衍射衍射了现实生活中自我的 某些弱点和缺陷,由于现实自我本身的不完美,潜意识中便诉求了追寻虚幻理 想自我的心理欲望和情感动机,而网络的自由、隐匿、交互、去抑制性等特点 为自我理想化欲念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土壤和温床。可以说,网络中的 自我是现实世界中自我在网络虛拟空间里的折射和辉映,它依赖于现实中自我 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借助现实自我的思维力量和电子比特这一神奇信息载 体,通过电脑屏幕打开自我心理活动跃动窗口,

文档评论(0)

zhuanqmf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