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罗贯中《三国演义》笔下的曹操人物形象.doc

论罗贯中《三国演义》笔下的曹操人物形象.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罗贯中《三国演义》笔下的曹操人物形象

论罗贯中《三国演义》笔下的曹操人物形象 1、相关定义 1.1、”次要人物”概念界定 主要人物”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人物” 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即在小说故事和人物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受重视程度较高的 文学形象,也最大程度地左右情节发展、体现小说主题。而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 地位和作用虽次于主要人物,但其往往仍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和独特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次要人物只是根据主要人物的需要而设置的陪衬, 次要人物决不能与主要人物比肩。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作家往往集中精力刻画主 要人物,对于次要人物能省则省,能略则略,因为次要人物塑造得成功与否无关 紧要。老舍就曾经说过:”短篇小说中的人物一定要集中,集中力量写好一两个 主要人物,以一当十,其他人物是围绕主人公的配角,适当描画几笔就行了。” 1而事实上,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不仅与主要人物平分秋色,甚至可以 喧宾夺主。千百年来,文学作品中有多少鲜活的次要人物,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独 特价值。在”三言”中,这样的次要人物也不胜枚举,如《喻世明言 蒋兴哥重 会珍珠衫》中的陈商、薛婆;《警世通言 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的刘翁、刘妪。 我们所说的”三言”中的次要人物,还区别于”小人物”,因为”小人物” 指的是处于市井中的身份卑微、等级较低的普通人,而”三言”展现的大部分都 是这样的人物。在”三言”的每一篇中,都不止出现一个次要人物,这些次要人 物在小说中的笔墨浓淡、出现次数有差别,因此要对其类别加以区分。另外还有 许多过场人物,有些甚至无名无姓,却对小说情节的连缀、情境氛围的烘托等都 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应注意到有些次要人物在整个小说当中属于次要人物, 但在某个相对独立的情节范围内又成了主要人物,这时候该次要人物又跃居到局 部主要人物的地位。本章试图从小说”主要人物”概念出发,再到小说”次要人 物”概念,进而具体到”三言”中的”次要人物”概念,逐层进行界定分析,以 期对本文所研究的”三言”中的次要人物进行较为明确的界定。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书生概念之界定 通读《聊斋》后我们可以发现,《聊斋》中关于书生形象的描写占了很大的 篇幅,根据表中的初步统计,大概有 340 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名不 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要探讨《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首先应 该做的,就是阐述清楚”书生”这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辞海》中书生的定义是: 儒生,读书人;《词源》中书生的定义是:读书人,多指儒生。按照现代汉语词 典解释,书生即”读书人”,《新华词典》亦解为”旧时指读书的人”,这说明在 现代人的心目中,书生与读书人的概念是重合的。然而在古代,书生的含义并不 孔子:《论语 子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09 页。 刘洋:论《聊斋志异》男性人物形象 5 是那么简单,它与传统的”士人”、”士绅”“士大夫”有着千丝万缕、绝难分割 的联系。因此,要阐述清楚何为”书生”,首先就要从”士”的含义入手。然而 中国的”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概念。从古至今,很多学者都为理清这一概 念的来源及发展流变等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推出了不少颇具说服力的观点。 以近现代而言,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学者余英时认为:”士”在先秦是”游 士”,秦汉以后则是”士大夫”。 何晓明认为:孔子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 层的专门称谓。 包弼德认为:”士”是被用来思考社会政治秩序的一个概念;同 时,它指称某一社会成分。 冯天瑜认为:无论是士人的自命还是社会的期盼, 士人都扮演着”精神导师”与”官僚后备队”的双重角色。 这些观点从各个不 同的角度出发,都包含了一定的道理,但说到底,对于”士”这一概念,至今学 界仍未取得一个统一的定论。正由于考虑到情况的复杂性,使得笔者放弃了广义 的”士”这一概念,转而使用”书生”这一相对狭义的词语。相对于”士”而言, 书生的含义比较简单,就《聊斋》本身而言,其中的主人公大都是正以进士为目 标的读书求学的童生、秀才,都是受过一定教育但又尚未迈入仕途的读书人。因 此,书生这一词语也更贴近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聊斋》的书生们大多居于社 会的中下层,社会关系非常简单,迎来送往的不是社会名流、冠盖之辈,而是与 普通百姓混迹一处,事实上,除了不参加农业劳动之外,他们的日常起居与普通 百姓已经并无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仍然保留了浓厚的传统士人特色,其复杂而 真实的性格充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多元的文化色彩。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可归纳为三级考试。第一级是小 试,或称童试;第二级考试包括乡试和复试;第三级考试包括会试和殿试。就本 文所研究的对象而言,书生的范围包括童生、生员、举人等。童生,即儒童,也 叫文童。明清两代,凡习举业的读书人,在没有通过考试取得生员(秀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