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配位化合物的仿生催化研究
配位化合物的仿生催化研究
1、相关定义
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特性
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 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 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根据 POPs 的定义,国际上公认 POPs 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征: (1) 持久性 2 由于 POPs 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1, 2]。因此, 一旦排放到环境中,他们很难被分解,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中存留数年 时间。衡量化学物质在环境中持久性的评价参数为半衰期(t1/2)。 (2) 生物蓄积性 由于 POPs 具有较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特性,导致 POPs 从周围环境媒介物质 中生物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由于 POPs 多为对人类、动物和水生生物有较高毒性的物质,通过饮食和环境污染接触到POPs, 从而造成健康危害。生物富集因子(BCF)可评价一种化学物质被生物富集时可能达 到的程度。一般用鱼作为实验生物来测定,BCF 值为在稳定状态下,鱼体内受试化 学物质的浓度与试验水体中受试物质浓度的比值。POPs 的 BCF﹥5000[3]或 logKow ﹥5。 表 1-1 典型二噁英类物质的理化性质 Table 1-1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ypical dioxins 同系物 (m mH蒸g气,2压 5) logKow (m g/溶L解,2度5 ) 亨利常数 TCDD 8.1×10-7 6.4 3.5×10-4 1.35×10-3 PeCDD 7.3×10-10 6.6 1.2×10-4 1.07×10-4 HxCDD 5.9×10-11 7.3 4.4×10-6 1.83×10-3 HpCDD 3.2×10-11 8.0 2.4×10-6 5.14×10-4 OCDD 8.3×10-13 8.2 7.4×10-8 2.76×10-4 TCDF 2.5×10-8 6.2 4.2×10-4 6.06×10-4 PeCDF 2.7×10-9 6.4 2.4×10-4 2.04×10-4 HxCDF 2.8×10-10 7.0 1.3×10-5 5.87×10-4 HpCDF 9.9×10-11 7.9 1.4×10-6 5.67×10-4 OCDF 3.8×10-12 8.8 1.4×10-6 4.04×10-5 (3) 半挥发性 POPs 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它们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以蒸汽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 被大气颗粒物吸附,通过大气环流远距离迁移。在较冷的地方或者受到海拔高度影 响时会重新沉降到地面上。而后在温度升高时,它们又会再次挥发进入大气,进行 迁移,这一过程被称为”全球蒸馏效应”(Global Distillation)、”蚱蜢跳效应” (Grasshopper Effect)和”冷凝缩现象”(Cold Condensation Effect)。这种过程可以不 3 断发生,使其可沉积到地球偏远的极地地区,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如今在地 球两极以及珠穆朗玛峰都已监测到 POPs。通常以饱和蒸气压作为评价化学物质挥 发性的指标,它是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温度下,与液体或固体处于相互平衡时的蒸气 饱和压力。 POPs 能否进行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地表的基准是在空气中的半衰期﹥2d 且蒸气压在 0.01~1kPa。 (4) 高毒性 POPs 大多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对人类和动物的生殖、遗 传、免疫、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具有强烈的危害作用。如果长期低剂量暴露就可以 使得其在人体内蓄积,从而可能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即使在很微量的情况下,长 期摄取二噁英类化合物时也可引起癌症等顽症。此外,二噁英对人体还会引起皮肤 座疮、头痛、失聪、忧郁、失眠和新生儿畸形等症,并可能引起诸如染色体损伤、 心力衰竭和内分泌失调等。在其非致癌效应方面,则有神经毒性、免疫抑制、内分 泌干扰破坏与生殖毒性等等。二噁英类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研究 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噁英毒性随氯原子的位置和数目的不同存在差异:含有 0,1,2,3 个氯原 子的二噁英无明显毒性;含有 4~8 个氯原子并且在 2,3,7,8 位置上有氯原子取 代的二噁英才有毒,共有 17 种,其中 2, 3, 7, 8-TCDD 毒性最强,随氯原子数的增 加,毒性将会减弱,相差 1000 倍以上,毒性的强弱决定了其在人体内与体内分子 结合能力的强弱。 环境中的二噁英都是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由于它们的毒性差别,所以评价二 噁英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时,不能简单地以它们的含量加和来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