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冶炼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工程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铅锌冶炼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工程设计

铅锌冶炼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工程设计 1、相关定义 1.1、膜分离概念及特点 膜分离过程是以选择性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 浓度差、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8]。 膜过程的应用已涉及生物、化工、医药、食品、石油、纺织、环保等诸多领 4 1.2、膜的概念及其分类 膜(Membrane)从广义上可定义为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如果在 一个流体相内或两个液体相之间,有一薄层凝聚相物质把流体分隔开来成为两 部分,则这一薄层物质就是膜。膜本身可以是均匀的一相,也可以是由两相以 上的凝聚态物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膜一般很薄,厚度从几微米、几十微米至几 百微米之间。 膜可以按膜的材料、膜的结构、膜的用途及作用机理等方式分类。根据材 料性质分可分为天然膜(生物膜)和合成膜;根据膜的物质状态可分为固膜、 液膜和汽膜三种;根据膜的结构可以分成对称膜与非对称膜,对称膜又分为致 密对称膜和微孔对称膜等。 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分离或浓缩的方法就叫膜分离技术。常用的膜分 离技术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和纳滤(NF)。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1.3、膜污染相关概念 对于膜污染的定义,国内采用较多的是刘忠洲等[41]提出的一种定义,即:膜 污染是处理物料中的颗粒、胶体粒子和溶质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 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可逆(或不可逆)沉积(包括吸附、堵孔、沉 淀、形成滤饼等),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通量与分离特性的不 可逆变化现象。 边 界 层膜 透 过 液 料 液 主 流 体 Cm Cp JV Cb DddyC y0 δ x 图 1-4 膜浓差极化现象 Fig.1-4 The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浓差极化是由于膜的选择透过性而造成的膜面浓度高于处理液主体浓度的 现象。浓差极化产生后,膜表面溶质的浓度增加,形成一层边界层如图 1-4 所示 [10]。浓差极化会引起膜面局部渗透压增加,导致传质推动力下降,而引起渗透通 量下降。这种影响是可逆的,可以通过降低膜两侧的压差或料液浓度,减轻已经 产生的浓差极化现象;也可以通过改善膜面附近料液的流体力学条件,如提高流 速或采用湍流促进器和设计合理的流道结构等方法控制浓差极化。 膜污染与浓差极化虽然概念不同,但二者密切相关,常常同时发生,在许多 场合,尤其在低流速、高溶质浓度情况下,正是浓差极化使膜面浓度达到或超过 溶质饱和溶解度,促进溶液中部分溶质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析出晶体沉积在膜表 面,或形成凝胶状物质附着在膜表面上,导致了膜污染。 12 1.4、简化概念模型 隧洞施工中的突发性最大涌水量是涉及施工安全和进度的重要水文地质问 题,而对其预测又十分困难,因此,需要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将实际问题 简化为概念模型,以便对涌水量和相关量进行分析。由于引水洞及辅助洞上覆岩 体一般埋深1500-2000m,外水压力约10MPa,且在开挖洞的过程中,发生了整体 洞室的涌水问题。周围岩体延伸范围很广。因此,据上述条件,不妨将实际问题 概化为以下模型: (1) 引水洞及辅助洞距离顶面的定水头边界 1100m。引水洞和辅助洞中静水 压力为大气压,水位等于该点标高。 (2) 巷道周围的岩体向侧面以及下面延伸足够大,并且为定水头边界。 (3)巷道周围的流场可以用剖面二维稳定流场近似表示,即水流垂直于引水 洞的纵轴线。 (4)巷道以定流量 Q 涌水。 (5)渗流流符合 Darcy 定律,渗流场为稳定流。 根据以上的假设,在引水洞和辅助洞的西部取如图所示的 M-N 所截得的辅 助洞横剖面作进行研究。同理在引水洞和辅助洞的东部取如图所示的 M-N’,所 截得的辅助洞横剖面作进行研究。此时上述研究问如图 4-4 所示 。 数学方程和定解条件可以表述如下: ??x(Kx ? ?xs )+ ??y ( K y ? ?sy ) + Q δ ( x ? a )( y ? L ) = 0 (4-1) s( x ,0)= s( x, +∞ ) = s( + ∞, y) = 0 (4-2) ( , ) 2 sd L= L (4-3) 当考虑岩体的渗透性随深度衰减时,即 Ay Ky=Ks e? (4-4) Ay Kx= λKs e ? (4-5) 上述定解问题可以得到如公式(2-19)的解。从而得到引水洞和辅助洞的涌水强 度公式: 46 s AL 2 2 0 0 2π [ (41 ) ( 2 41 4 ) QK L =e KAdλ ? K A λ d + L (4-6) 当岩体为均质含水层时,上述定解问题可得到如公式(2-53)的解。 图 4-4 模型剖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