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洛阳市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
1、相关定义
1.1、教师职业倦怠定义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 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 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1.2、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的一种。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面对着学生的不 同特点、教学压力越来越大、家长期望越来越高等压力,一旦这些压力得不到及时、有 效的缓解,教师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项研究指出,37.5%的 教师有严重焦虑、精神紧张等职业倦怠的表现,26%的教师有改变职业的计划,新任教 师在第一个 5 年任期内的辞职率高达 40%以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对提 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职业的成就感,提高教师职业热情及主动性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严重缺失。通过调查表明,职业倦怠在教师行业中具有普遍性, 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下降,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逐渐失去, 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少,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 由此,根据马斯洛(Maslach)和杰克森(Jackson)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可以将 教师职业倦怠定义为:教师伴随着长期的、高强度的压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教 师无法有效应对自身压力的一种极端心理反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心理反应:㈠情感耗 竭。表现为疲劳、紧张、烦躁、易怒等,不敢、不愿去面对每天的工作。㈡去人格化。 表现为以非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学生,要面对学生不管不问,要么贬损或羞辱学生,甚至 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等。㈢低个人成就感。表现为当教师发现学生成绩、社会赞 誉、收入水平等长期低于预期时,对所从事职业和自身认同感下降,自尊心和自信心受 到打击。
1.3、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倦怠”一词原是美国大众词汇,指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 1974年,临床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首次提出”职业 倦怠”的概念,并将它运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于特指那些从事助人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 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从而产生心理、心智、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身心 耗竭状态。从此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尤其是在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 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自从弗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发现职业倦怠现象并正式提出该术语以来,很 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界定 目前最为学者们广泛引用的是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玛勒诗(Maslach)的职业倦 怠的定义:”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 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1] 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 分和个体压力维度,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 精力丧失;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又称”去个性化”,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指个体感受至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并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 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 维度,指在工作中对自己的效能感的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并在此基础上, 1986年她和她的合作者编订了一份评估教师工作中的职业倦怠感问卷(MBI),为教师职 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测量工具。 此外,关于职业倦怠还有如下两种观点: 组织观点的代表人物奎内斯(Cherniss)认为 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因此 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倦怠。他还认为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和所得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教太多的学生);另 一类是个体面对有限的刺激情境缺少挑战(如教师多年教同一班或同一学科)。(2) 社会历史观点的代表人物、耶鲁大学的萨若森(Sarason)认为:”倦怠不公是个人的 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此观点强调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 3 个有助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体质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3)
1.4、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最早提出来的,他首次采用”倦怠” 一词来描述助人行业中的个体所体验的一种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绪衰竭, 身体疲劳,工作投入程度低,对待服务对象采取消极态度以及个人工作成就 感低等。近些年来,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成果颇丰,但是对于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XF 44-2015 消防头盔 XF 44-2015 消防头盔.pdf
- 2024-2025(最新版)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024秋部编新教材).pdf VIP
- T∕CNFIA 135-2022 即食拌饭干制品.docx VIP
- 报关员的年终工作总结.pptx
- 小麦膜下滴灌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 VIP
- T/CGCC 26-2018_食品用酒精保鲜剂.pdf VIP
- 工厂岗位职责说明书(岗位说明书).doc VIP
-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pptx VIP
-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docx VIP
- GB 50058-2014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