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伯硕父鼎铭中所谓的六及相关问题.docVIP

说伯硕父鼎铭中所谓的六及相关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伯硕父鼎铭中所谓的六及相关问题.doc

說伯碩父鼎銘中所謂的“六”及相關問題 (首發)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上海三唐美術館 “蔑曆”一辭至今仍沒有一個定說,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它不能跟後世的詞對接上。這是它難以考釋的主要原因。另一原因我認為是,在它大量使用時期,它的字形和語法結構比較單一,可供比較的材料少。主要原因很難解決,我們唯寄希望於後一種原因的解決,以進一步框定甚至徹底解決“蔑曆”一辭的釋讀問題。 伯碩父鼎 伯碩父鼎銘文(除鏽未乾淨前的照片) 這樣的材料還是出現了,這就是2009年5月甘肅省慶陽合水縣何家畔鄉何家畔村西周墓地出土的伯碩父鼎,吳鎮烽先生《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一書予以著錄。銘中便有“伯碩父、申姜其受萬福無疆,天子△”一句,關於其中的△字,《銘圖》收錄的照片作如下狀: 吳先生將其釋為“六”,讀為“曆”。因此,“△”自然就與“蔑曆”同詞了。由於拍攝角度等原因,單從照片來看這個字確實象“六”字,而不會是其他字。如此,“蔑曆”一辭便有了一種可靠的、全新的字形及語法結構。借助於此我也對“蔑曆”一辭進行了一定的檢討工作。陳劍先生也利用這則材料對“曆”之釋讀問題進行了討論,但對釋字持不同意見: 細審其形,似尚可看出右上角一筆還是跟上中部的豎筆相連的,可以改釋爲“圥”。西周金文“圥”作[3619義伯簋“(陸)”字所從]、[10285.2匜“(睦)”字所從]等,可與此形對比。“圥”與“懋”古音極近,間接從“圥”得聲之“睦”,與“懋”都是明母幽部字,它們可以相通是沒有問題的。 而此前袁金平、孟臻先生就已對此字的釋讀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將其形摹作,根據押韻情況等改釋爲“光”,並指出“從照片中能隱約看出‘光’上端的左右兩點”。李零先生在釋文中則直接將之寫作“光”。但由於所據照片不是太清晰及此字結構特殊等原因,學者們普遍不接受釋“光”的意見,如謝明文先生於袁文註腳中指出,“‘光’的釋法與字形下部似有不合,在銘末不一定押韻”。陳劍先生從之,並將之釋為“圥”。 如此看來,學界對此字的釋讀是存在爭議的。爭議的焦點在於字上是否有筆畫、筆畫的位置及搭配關係如何、字下兩豎畫在字中起怎樣的區別作用等問題上。由於此字對“蔑曆”的釋讀有重要價值,將其討論清楚是必要的。 我的《金文“蔑曆”新詁》一文整理刊出後,付強先生提示我,他將拙作呈於王占奎先生時,王先生說他本人看過原器,此字是“光”不是“六”,吳鎮烽先生著錄此器時鏽還未除乾淨。並提示我們梁雲先生《隴山東側商周方國考略》文中公佈有除鏽後的銘文照片可以利用。 梁先生公佈的銘文照片及摹本如下: △字照片作,照片雖然模糊,但字跡是清晰可見的。通過照片可以看出,字上左右各有一點,兩點分列於上部豎筆左右而不與之相連,字形下部兩筆作下垂狀,摹本所摹忠實可靠。所以此字非“六”亦非“圥”。爭論的前兩個焦點可渙然冰釋。下面我們來考查一下釋“光”的意見。 早期古文字“光”大都作(合20057)、(合140正)、(小子卣,《集成》5417)形,從火在跪坐人形上。西周中晚期大量出現(史墻盤,《集成》10175)及(毛公鼎,《集成》2841A)二形,跪坐人形變為不跪坐的“卩”形,並且本作上舉的火苗外圍輪廓線開始下垂(後一形),其中後一形為春秋戰國文字所繼承。△與常見之古文字“光”其下部確實有一定區別,無關乎有學者表示懷疑。但仔細觀察照片,我們能夠看出,△字形體上的一些特點。第一,其下部兩豎畫並非等齊,右側豎筆短於左側豎筆;第二,兩豎筆並非平行接於兩橫筆(實際上是兩斜筆,為表述方便我們姑且稱它為兩橫筆)之上,而是在頂端圓轉相接於上部豎筆,這可與金文中的一些“大”字相對比,如(士上卣,西周早期,《集成》5421)、(農卣,西周中期,《集成》5424)、(乖伯歸夗簋,西周晚期,《集成》4331)、(曾侯乙鐘,戰國早期,《集成》293.4A)。所以,這裡存在兩種可能,即△字仍是從火從“卩”形之字,其右側短豎即人形手臂,只不過人形的手臂離開了膝蓋。這樣的“卩”字人形手臂脫離了膝蓋之形金文常見,“光”字晚期時候就有這種形體,如(中山王鼎,《集成》2840A)。說明這種“脫離”是有一定趨勢的。第二種可能就是,字從火從大,“火”字與“大”字存在公用筆畫的現象,“卩”與“大”作為表意偏旁可互換。所以,不論是以上哪種可能,都可將△字釋為“光”。 那麼,伯碩父鼎銘毫無疑問就是“蔑天子光”。“蔑光”與“蔑曆”應是同一辭的不同形式,在這裡“光”與“曆”應是同義換用的形式。這告訴我們,“蔑”和“曆”是兩個詞,“曆”之詞義與“光”應相近。“光”即光寵。《廣雅·釋言》:“光,寵也。”《漢書·禮樂志》在《安世房中歌》:“孔容之常,承帝之光。下民之樂,子孫保光。”顏師古注:“言永保其光寵也。”季子白盤銘文(《集成》10173)“王曰伯父孔顯有光”中的“光”也可訓為光寵。綜合考慮,“懋”當與“光”、“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