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任俊杰
--
任俊杰主任
课堂上
一、概念:
1728年Stahl首先提出慢性胃炎的概念,1947年Schindler将它分为浅表性、萎缩性、
肥厚性三类,其后一类未经病理证实,已废弃。1973年Strickland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
B两型,A型是胃体弥漫萎缩,常合并恶性贫血,与自身免疫有关,B型在胃窦部,少数人
可发展成胃癌,与幽门螺杆菌、化学损伤(胆汁反流、非皮质激素消炎药、吸烟、酗酒
等)有关,我国80%以上的属于第二类。1982年我国消化专家在慢性胃炎学术会把慢性胃
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两类,1990年悉尼第九届国际胃肠病学术会议Misiewicz提出悉尼
胃炎分类法:前缀是病因,中间是组织学及内镜部分,后缀是形态三部分构成。萎缩性胃炎
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变薄、色泽变白、黏膜下血管影透见、黏膜表面颗粒样增殖不平。
(实际上单靠胃镜检查就下诊断还不够确切,因为它受器械和操作者的主观影响比较大,
应当结合适当的胃黏膜活检病理才可靠。)在悉尼胃炎分类法中缺少“异型增生”的描
述,而且未提浅表性胃炎,考虑浅表性胃炎是发生萎缩性胃炎的一个阶段。但目前国内仍
在应用“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分类方法,胃镜检查后仍在这样报告。
浅表性胃炎是胃小凹之间固有膜内浆细胞、淋巴细胞、偶有嗜酸性细胞等炎性细胞浸
润,固有膜充血、水肿,甚至灶性出血,糜烂,坏死,不涉及黏膜肌层,萎缩性胃炎则除上述病
变之外,病变损及腺体,腺体萎缩减少,黏膜变薄而黏膜肌增厚,常伴有肠化或假幽门腺化生
及不典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分轻、中、重三级。肠化中的大肠型不完全化生与胃癌关系密
切,属于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就是异型上皮增生,是腺管及表面上皮在增生中偏离正常的
形态和功能,可见于炎症、糜烂、溃疡、息肉及癌的边缘上,可癌变、保持原状、逆转恢
复。其逆转恢复的规律、因素有待研究。
西医治疗: 因为目前对本病的病因及其本质尚无彻底清楚,特别是没有过硬的疗效评
定标准,所以没有公认能够根治的特效疗法。西医书讲无症状者无须治疗,有“病因”的
对病因进行治疗。一般措施:1,进食细嚼慢咽,不吃刺激性饮食,如过于酸、甜、辛辣之
品,烟酒、浓茶、咖啡等等。2,查到幽门螺杆菌者杀菌。3,对症处理,如有糜烂者用黏膜
保护剂;肠胃反流、胃脘胀满者用胃肠动力药;烧心、泛酸者用制酸剂;贫血者用抗恶性
贫血药。
二、中医认识:传统中医无萎缩性胃炎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数属于中医的胃痞
范畴。
为了便于理解中医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中医和西医都是治病的科学,但它们是两个完
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借助现代科学仪器,例如内窥镜、显微镜、化验等检查手段,对
特定病因下肌体组织细胞发生炎症、溃疡、癌变等病理学方面改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看得见,摸的着,容易“理解”。中医则讲邪正交争下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转变,需要从
整体上利用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去分析体会,比较抽象,在某种意义上讲需要一定的阅历
及专业知识才能理解。中西医都有科学合理的部分,有效的指导着医疗实践,同时二者又
都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的革新前进。过分强调“眼见为实”就会陷入“机械唯物论”,
“个人不理解就不认同”给很多患者带来很多烦恼。例如,有些病人听说是“胃炎”“溃
疡”“癌”等,表示“理解”,其实,就连现代的消化专家都无法解释清楚,甚至是不知
为什麽同样的上述病人有的有症状有的无症状。相反,若说是“胃寒”“胃热”“肝郁”
“脾虚”等中国几千年传流下来的中医名词却不理解,说什麽“B超了,肝脾没问题”。
他们把中医脏腑的脏象学说与西医的内脏等同起来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概念性错误。这是
明末清初翻译西医时所造成的。中、西医存在很多的字同而意不同,两者的概念不可混
用。本来中医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三大国粹之一,却不被现代人理解。这是因为西医传
入使中医生存环境变了,而中医宣传不利——“医前教育”不足造成的。要想理解中医必
须先摆脱西医的影响,按照中医思路去思考。
古人讲:“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笼统讲“中医治本、西医
治标”是不对的。“标、本”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场合下所指内容是不同的,如病因与
症状来比病因为本,症状是标;正气和邪气来比,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医生与病人比,
病人为本,医生为标等等。中医最基础、最重要的“本”就是“阴阳”。《黄帝内经
》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其本”。对人体来说,阴是物质基础,阳是生命力的体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使也。”人体各脏腑皆有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