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遇难人员定位的浓度场推演模型及其应用.pdfVIP

井下遇难人员定位的浓度场推演模型及其应用.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井下遇难人员定位的浓度场推演模型及其应用.pdf

2004年12月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ec.2004 第27卷第12期 Joumalof Science V01.27No.12 ChongqingUniversity(NQtumlEdition) 文章编号:1000—582X(2004)12—0063一05 井下遇难人员定位的浓度场推演模型及其应用+ 周心权,徐敏,张安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提出了以有机体腐败产生气体确定压埋遇难人员位置的新思想,建立了以腐败源定位的最 小二乘数学模型;通过有机体腐败实验,对比建立的2种神经网络计算方法的定位效果,结果表明,前向 反馈神经网络计算方法更适合井下遇难人员定位。这些工作为根据测定的特征气体(硫醇)的浓度分 布推断遇难人员位置打下理论分析和技术开发的基础,减少了救护队员在危险垮塌区域的搜救时间,从 而提高了救灾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 关键词:有机体腐败;定位;人工神经网络;灾害救援 中图分类号:TD774 文献标识码:A 在矿井灾害后,搜索垮塌带内压埋的遇难人员,是 型)及得出了定位计算的试验结果与有益的结论。 一项困难而危险的工作,在危险的灾区长时间搜救,往 l 腐败源定位的数学模型 往发生搜救人员的二次伤亡,多年来搜寻压埋遇难人 员,一直以经验来判断,时间长,准确度低,遇难人员近 基于如图l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尝试建立腐败源 在咫尺也难以发现。因此为了找到压埋遇难人员的迅 定位的数学模型。 速定位方法,减少在灾区逗留时间,提高搜救的安全 性、科学性、有效性,是我们目前研究的技术难题。 因井下环境的影响,现用于地面压埋人员搜寻施 救的红外线、微波和生物(狗)探测法,在井下运用也 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以气体对井下遇难人员的定 位,目前在国内外还鲜见报道,对于利用气体进行腐败 源定位方面,没有多少研究。 图1腐败实验装置 文献[1]中对有机体腐败机理、影响因素等进行 实验装置为自行设计。图1中装置两端的锥形设 了论述。通过测定标志气体的浓度和分析其浓度场的 计是为了尽量减缓对气流的影响,以免形成射流气体。 特点来逆向推算压埋人员的位置。试验表明,这种新 通过加热管加热的气体由流量计控制气流速度。装置 颖的方法能准确、迅速确定遇难者位置,可以提高救灾 外壁为保温隔热材料,防止热量的散失。以保持模型 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 环境温度不变(30℃左右)。通过测量口补充水分以 利用标志气体对腐败源进行定位计算,需要建立 保持湿度在80%一90%。 腐败源定位计算的数学模型。论文给出腐败源定位的 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硫醇气体可以作为井下定 数学模型,基于该数学模型,给出了具体实施腐败源定 位中的标志气体。而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是一个可以 位计算的2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双向联想记忆网 用如下数学模型描述的系统: 络模型(BAM模型)和前向反馈神经网络模型(BP模 ·收稿日期:2004—09—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周心权(1945一),男,江西吉安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矿井通风与安全,安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工业 通风,消防工程等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和实践应用方面的工作。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 yi=∥(菇,,I),i=l,2,…,5J=1,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