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原理评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pdfVIP

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原理评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原理评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pdf

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原理 评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 陈勇勤,杨丽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李斯特阐述了落后民族国家如何增强自身生产力的理论,马克思在 批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并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相比,李 斯特的理论存在很多局限,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历史上,李斯特的理论对于马克思发现唯 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有启发作用。并为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当下,我 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李斯特经济理论也将为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李斯特;生产力;马克思;唯物史观: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091.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6)08—055—06 继承性的研究,而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创立的生产力理论体系则较为丰富 和全面。这些马克思之前具有代表性的考察生产力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探索如 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由这个出发点把生产力理解为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人们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 越强,国家就越富裕。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以下简称《国民体系》)中提出了自己的生产 力理论,其中着重探讨了一个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及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这些观点都具有重要 价值。 一、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 与魁奈和亚当·斯密的“世界主义经济学”不同,李斯特在《国民体系》一书中提出了“国家经济 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生产力”。李斯特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一生都在为使德国成为真正统一、 富强的国家而奔走,他研究生产力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如何增强德国的生产力从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 力。李斯特在论述自己的生产力理论时,是以否定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为前提的。 首先,李斯特认为财富与财富的原因即财富的生产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价值理论的落脚点是 财富本身,而生产力理论研究财富的生产能力。虽然斯密也承认国家财富产生的泉源是劳动的生产力, 但是斯密并没有深入研究劳动生产力产生的原因。在李斯特看来,一国的劳动生产力由许多因素决定, 收稿日期:2016—06—18 作者简介:陈勇勤(1957一),男,四川宣汉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杨丽丽(1988一),女. 山西长治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 55 当代努序研究2016年第8期 对这些决定性因素进行深入的考察才是真正的生产力理论。 其次,李斯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世界联盟和持久的和平”——是 不现实的。斯密和李嘉图根据价值理论和分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生产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而 向别的国家购买本国不具有优势的产品,这样国际贸易就会以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各个国家之间展开;而 且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必要途径,分工的深入必然要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能够克服国内 市场狭小对于分工的限制,所以国际贸易能够使得各个贸易国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提高。但是李斯特 认为,英国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德国,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平等的国际贸易,最后的结果只 能是英国发展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德国在经济上沦为英国的附庸,并失去应有的政治地位。所以,李斯 特坚定地认为后进国家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生产力的机会,不能贪恋一时的财富而牺牲获得财富的能力。 在研究经济学的动机方面,李斯特与斯密有本质的不同,这也是造成两个人形成不同的经济学体系 的重要原因。斯密是从揭示经济学规律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从《国富论》的内容中可以管窥一二,他论述 的“看不见的手”、分工、劳动价值论等都是一般的经济范畴,他并没有针对特定的国家或者民族,所以, 斯密跟一切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一样,在研究经济问题时采用了抽象方法,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客 观规律具有普遍性。而作为历史学派开山鼻祖的李斯特恰恰与此相反,他是从德国当时的国情出发,提 倡从特殊性的角度研究一国的经济发展,重视研究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所以,李斯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