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踏访奥斯维辛
踏访奥斯维辛
2014-11-02?图/文?林方文?南方人物周刊
“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图、文 林方文 发自波兰 / 编辑 郑廷鑫
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号:peopleweekly
克拉科夫(Cracow)是波兰最热门的旅游城市。直到1596年,这里还是波兰王室所在地,到处是中世纪的古旧建筑和美丽街道。我到达的时候正下着毛毛细雨,街角的青苔散发出茵茵的潮气,浅浅的积水映射出商店的霓虹。这小城规模远逊华沙,又因未遭二战破坏而面貌完好,是真正的古都。
作为犹太人街区,卡奇米日是克拉科夫最迷人的所在之一。远离城中心开阔的中世纪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卡奇米日的狭窄街道和低矮建筑有着舒适的寂静。那些老迈建筑毫不修饰自己的陈旧和破败,反而成就了浑然天成的历史感,成就了每个拐角都令人想要回眸一望的风情。
然而,卡奇米日最早并不是犹太人定居之所。波兰国王卡奇米日于1335年建立此处时,它是个独立的小镇。15世纪初,犹太人被当时的统治者驱逐出克拉科夫,并被强制定居在卡奇米日这个小小的限定区域内,此处与克拉科夫之间还修筑了一道隔离墙。直到二战爆发,克拉科夫的65000名犹太人绝大多数住在这里。
卡奇米日的郊区,坐落着辛德勒的工厂,现已改建成博物馆。因为《辛德勒的名单》,这个拯救犹太人的英雄广为人知。前往工厂的路并不好找,需要穿过废弃的工业区,来的游客也寥寥无几,很多人并不知道辛德勒的工厂真实存在,并且就在克拉科夫市郊。博物馆的外墙上刻着那句经典的话:“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
从工厂回克拉科夫的路上,会经过无名英雄广场。空荡荡的广场,摆放着几十把钢制的靠背椅,用以纪念那些抗击纳粹、英勇牺牲的凡人。对我而言,关于纳粹和犹太人的历史课才刚刚开了个头,因为第二天,我就将去往离此地54公里的一座遗址,那是全世界都不会忘记的地方——奥斯维辛。
部分死难者照片墙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这是波兰、犹太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难以触碰的刀口,至今伤疤未愈,也不可能痊愈。去往奥斯维辛前夜,青旅宿舍里同屋的利物浦老头,特意给我在小本子上写下“Oswiecim”和“Auschwitz”,叮嘱我前者是波兰原名、后者是纳粹改过来的名字,在和波兰人交往时,最好还是以波兰称呼提起,免得当地人不快。
早晨6点多,我就睡不着了,和天气预报说的一样,这是个再阴沉不过的天气,去奥斯维辛再合适不过。到了克拉科夫长途汽车站,买好一张去往奥斯维辛的票,和满车游客半睡半醒地穿过波兰雾蒙蒙的原野。
田间村庄若隐若现,不知不觉又下起了小雨,人们穿上了大衣。
如果早一点到达奥斯维辛,是可以不用跟团参观的,否则散客必须拼团由导游带入。这里有来自全世界的游客:美国的、澳大利亚的,许多带着困惑和难以理解的神情;中国的,大多脸上写着4个字:“感同身受”;欧洲的更不必说,他们中不少年迈者经历过那场毁灭世界的大战。
游客最多、组织最周密的,是犹太人。一天下来,碰见的犹太人上百。许多是稚嫩的孩子、年轻的以色列学生,成群结队远道而来,身上裹着以色列国旗,带着花圈、花束、烛火,在废墟前听向导讲先人的故事。不知道是谁说过,犹太人是最不善于忘记的民族,奥斯维辛大概是他们这辈子都必须一看的地方。
“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那天离开时在访客簿上留言的一刻,我脑子里浮现出罗森塔尔曾获普利策奖的这篇新闻报道。
这里并不是个适合发挥幽默感的地方,人们小心翼翼地低声交谈,甚至连玩笑都不敢乱开。只有那些历史上未曾亲身经历过被驱赶和被屠戮的民族,他们的脸上才有些笑容,比如向来开朗阳光的美国人。但当两个孩子在比克瑙(Birkenau)集中营的草地上不知为何放声大笑,还是有不相识的中年人恶狠狠地呵斥:“给点起码的尊重,孩子!”
保存完好的焚尸炉
毒气室和焚尸炉
我很难想象,在一个晴朗、微风、蓝天白云的日子来到奥斯维辛是什么感受。也许我会觉得,那样的好天气并不适合这个地方,只有阴天和细雨才配得上昔日的人间地狱。那些红砖砌成的营房整齐地在雨中站队,如今它们空空如也,只陈列着当年的照片和遗物。推开一扇门,楼道、门楣都和70年前一样。
“死亡工厂”的得名,来自于在奥斯维辛被害的人数。一千多座纳粹集中营里,这里夺去了约110万人的生命,但这个数字迄今仍有争议,也许更多。1940年,在党卫军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指示下,鲁道夫·胡斯作为集中营长官开始修建这里,后来因为关押人数日多,在奥斯维辛附近又修建了比克瑙和莫洛维茨等集中营。
奥斯维辛本身并不大,28幢二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