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17世纪前的欧洲媒介嬗变与传播:
1、相关定义
1.1、文学传播媒介定义及其历史形式
第一节 文学传播媒介定义第一节 文学传播媒介定义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 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媒介与 符号有区别,符号指语言、文字、图像等具有表达和承载特定信息和意义功能的代码,符 号是抽象的、具有思维性和意识性。 巴特勒认为:”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 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等。”①但是,巴特勒的观 点有偏差,因为他把传播形式误认为是媒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传播形式与方式有关, 例如是用口的方式,或用文字的方式,或图片影像的方式,这叫传播形式。一种类型的传 播形式往往包括几种媒介,例如同样是用文字的方式,既可以用竹简,又可以用纸张。一 种媒介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传播,比如现在的网络,既可以采用文字的方式,又可以采 用图片的方式。所以说,媒介与形式不是同一回事,二者有关联,但是意义不同。 媒介也不是我们达到目的的方法、通道,好像是说连接一方与另一方的通道一样,实 际上不是的。媒介不是通道,它是一个载体。媒介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 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②从这一概念出发可以延展出媒介的三个 特点:一是媒介有特定的形状,是可视的,不是无形,也不是不可触摸的,它是物化的, 而不是抽象的。二是媒介作为介质,具有中介的作用,但不是通道,而是中介,承载信息 的目的是为了从这一方传递到另一方。三是媒介作为一个载体,自然可以承载文字、图片 或其他符号,这就是它的承载性。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文字符号既是负载信息的载体, 其本身又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不仅负载文字符号,也负载文字符号所承载的信息。
1.2、苏非、苏非主义、苏非派和苏非教团的概念界定
苏非、苏非主义、苏非派以及苏非教团是几个有着密切联系,但内涵又不 尽相同的几个概念性名词,对它们的内涵作出较为准确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更 好的认识和理解几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本文的逻辑性。
1.3、大众传播心理距离概念界定及成因分析
“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 (一)”社会距离”的概念及类型 “距离”原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用来描述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文化背景、 政治地位、心理状态、空间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齐 美尔曾把”距离”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屏障”。而最先对”社会距离”进 行系统论证和研究的是曾师从齐美尔的罗伯特 E 帕克,他在齐美尔的”陌生 人”理论影响下,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距离”和”边缘人”理论。在对美国当 时严重的移民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帕克认为,人们之间之所以”陌生”是由 新的社会环境导致的,双方在彼此文化认同上的缺失产生了”两个或以上个体或 其他范畴之间的能察觉到的亲近感的缺乏” 3 ,简单的说,就是团体或者个人之 间的亲近程度,即帕克所说的”社会距离”。 帕克在对移民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把”社会距离”分为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帕克”社会距离”理论中可以看出,在影响社会距离的因素中,大部分是对心 理距离的影响进而导致社会距离的变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传播学者爱德华 霍 尔是一位主要针对人际传播进行研究的学者,在他的交际距离理论中提到了”交 往的空间距离”,并把其划分为”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 众距离”四种。这种空间的交往,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其 交往距离是不同的。而交往的空间距离的差异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 造成的,其归根结底,就是人们的心理距离不同。 (二)中西方的”心理距离”内涵 “距离”这个概念虽然来自于社会学,但”心理距离”的概念则来自于西方 美学。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 布洛在德国叔本华的”超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 心理距离说”。在二十世纪前期,布洛在英国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作为 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的文章,提出了”心理距离说”。他 认为:”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取得的,也是通过 3 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 4 事实上,布洛所言的心理距离, 就是指主体欣赏者与客体欣赏对象之间实用功利的距离。他认为人在审美活动中 必须”把对象置于实践目的与需要的联系之处。” 5 布洛在论证”心理距离”时讲 述了一个实例:当航海时遇到了大雾天气,那么这种看不见的危险就会刺激乘客 的神经,引起不安全感,造成了心理恐惧。但是,一旦摆脱现实感,凌驾其上, “忘掉那危险性与实际的忧闷,把注意转向‘客观地’形成周围景色的种种风物 ——围绕着你的是那仿佛由半透明的乳汁做成的看不透的帷幕,它使周围的一切 轮廓模糊而变了形,形成一种奇形怪状的形象。你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萧山十一中2012年教师、学生各类获奖.PDF
- 落地枣替代部分玉米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地影响.doc
- 落地配企业的转型发展探究.doc
- 落石冲击对桥梁破坏作用的探究.doc
- 蒙冬梅毕业论文报告书新地.doc
- 蒙古人地西征及其影响.doc
- 蒙古人地西征及其影响_0.doc
- 蒙古国啤酒的品牌策略探究.doc
- 蒙古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探究.doc
- 蒙古国矿业发展对中国投资蒙古矿业地影响及对策.doc
- 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重大版四年级上册-重大版教学设计合集.docx
- 化学实验探索之旅.pptx
- 2025年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基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应用创新报告.docx
- 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重大版五年级下册-重大版教学设计合集.docx
- 6篇离婚协议精选(新版).docx
- 2025至2030中国核反应堆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评估规划报告.docx
- 2025年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基肥料中的应用与市场分析报告.docx
- 2025年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基纺织染料领域的应用创新报告.docx
- 2025年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基能源材料的投资风险评估报告.docx
- 化学实验室年度盘点.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