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浮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控制关键点抗痉挛 头颈部 肩部 骨盆 拇趾 拇指 膝部 胸骨柄 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联合组比较, P<0.05。 组别 N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14天评分 治疗后28天评分 浮针组 60 23.05±16.04 32.20±17.58﹟ 42.50±15.30﹟﹟ 运动组 60 21.35±15.24 30.80±16.37﹟﹟ 38.03±18.27▲﹟﹟ 联合组 60 21.25±15.56 29.68±18.47﹟ 47.58±16.10﹟﹟ F 0.167 0.209 3.378 P 0.847 0.812 0.027 ) 浮针组 运动组 联合组 治疗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14天评分 治疗后28天评分 浮针组 40 15.95±7.03 21.58±6.21﹟﹟ 25.55±5.76▲﹟﹟ 运动组 40 16.00±6.56 19.60±6.55﹟ 23.53±6.71▲﹟ 联合组 40 17.50±6.88 21.40±6.34﹟ 28.88±4.50﹟ F 0.665 1.180 7.87 P 0.516 0.311 0.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联合组比较, P<0.05。 治疗后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浮针组 运动组 联合组 治疗前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14天评分 治疗后28天评分 浮针组 40 34.05±18.07 43.58±17.12﹟ 52.25±17.11﹟﹟ 运动组 40 33.18±16.23 40.05±17.06 45.05±17.13▲﹟﹟ 联合组 40 33.35±16.30 44.68±15.66﹟﹟ 55.30±15.69﹟﹟ F 0.030 0.845 3.992 P 0.970 0.432 0.02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联合组比较, P<0.05。 治疗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比较 浮针组 运动组 联合组 讨 论 * 中医理论 现代医学理论 中医理论对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痉挛性瘫痪在中医学中属“筋病”、“筋痹”、“筋挛”等范畴,《灵枢·刺节真邪》篇始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问·调经论》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 病因病机 主要在于机体阴阳失衡、经筋失养,导致阳气被损,属本虚标实。 《难经·二十难》云:“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有医家认为,中风后痉挛状态亦为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医方类聚卷十三·诸风门一》有载:“夫中风者,皆因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荣卫失度,血气错乱……风邪之气乘虚而中人也。” 因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应从其病因病机出发,调整阴阳,使阴阳互济,气血得充,筋脉得以濡养,从而改善痉挛状态。 针刺作为中医学的常见治疗手法之一,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方面,通过疏通经脉、调理气机,达到阴阳相调、气血并补之效。临床百家争鸣,各学派代表的针刺治疗手法众多。发现临床针刺疗法不外重在刺阳(经)、重在刺阴(经)以及阴阳同治,且选择方法均与病变的性质、位置等因素相关。 针刺治疗痉挛性瘫痪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对传统皮部理论、近治原理、以痛为腧、内经刺法的发扬光大。 浮针的中医理论 1)皮部理论:浮针通过刺激皮部,调整相应经络和脏腑功能,促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浮针针刺部位为皮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不易刺伤深部血管、神经及内脏,有较好的医疗安全性。传统针灸的酸、麻、胀、痛等“得气”感,令众多患者畏惧治疗,而皮部进针,不会产生强烈的“得气”感,相对轻松,痛苦少。 2)近治理论:传统针刺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浮针治疗即是在病灶周围进针,针尖朝向病灶,使用了近治原理。 浮针的中医理论 3)以痛为腧理论:“以痛为腧”是《内经》的基本治疗法则之一,在痛点施行针刺治疗,直接对准病灶,针对性强。虽然浮针的进针点并不在痛点,但疼痛部位是浮针寻找MTrP 的重要依据,其针尖正对痛点、并接近痛点,其止痛即时效果明显。 4)《内经》刺法:浮针的最大特点是近部选进针点、皮下进针、进针部位少、留针时间长、与运动结合。这与《内经》的“浮刺”“毛刺”“直针刺”“恢刺”“半刺”“报刺”等有类似之处。近年来,许荣正提出了“针至病所”理论,以传统经络的皮部、经筋为治疗学基础,以针调气,以针引气,不管从哪个方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