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作者序
2006年,我写了 《谁认识马云》一书,仅仅时隔一年之后,这本书
又即将出版。很多朋友跟我开玩笑,“你要跟马云结下不解之缘了。”当
然,也有的朋友说,“这本书早就应该出了。”
我却认为,不早不晚,正当其时。在 《谁认识马云》出版之前,国
内尚无一本完整的类似于传记性质的介绍马云的图书。也许,我是赶了
个早。但是,仅仅是“认识”,或许是不够的。 在认识了之后,我们有必
要更深刻地理解马云,理解他的战略,理解他的思维。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理解为 《谁认识马云》
的“姊妹篇” 。毕竟,如果不“认识”,有谈何理解呢?
一年之后,当我静下心来,把马云创业历程中的许许多多故事、案
例反复推敲、比较之后,发现了一个另人兴奋的事实:马云是委实
的“铁心”创业家、企业家。
无论是在创业最艰难的起步期,还是到了成长、成熟期之后,他几
乎一直在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在行动着。外界看到的也许是一个讲起话
来就张牙舞爪、有着天马行空般想象力的马云 (跟马云谈话,要高度集
中,他可以从互联网把你带到世界大战中,一不小心就跟着他
谈“飞” 了。),但是他自己却是个非常清醒的人,对于下一步该做什
么、怎么做的问题,他比谁都清楚,尽管有时他也会有意或无意地“装
糊涂” 。
换句话说,仔细探寻马云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战略,我们还是可
以“揭秘”一些表层看不太清楚的东西的。不过,我对“揭秘”这个词似乎
还是有些天然的排斥感。马云自己也常说,今天的商场上已经没有多少
秘密可言,而且他也很自信,“阿里巴巴是不可复制的” 。的确,几乎所
有复制、克隆过来的商业模式,注定都要失败。但是,正所谓“大道相
通”,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12年的创业之路,马云似乎一直和这几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开拓,
创造,颠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了一个著名的“二
八定律” (也叫巴莱多定律)。二八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
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 %,其余80 %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
的。由此理论而不断衍生,便有了管理学上的80/20定律:一个企业80%
的利润来自20% 的项目。这种理论在经济学领域进一步放大,便形成了
一种共识:世界上80% 的财富集中掌握在20% 的人手中。
事实上,自资本主义的幽灵诞生以来,全世界的经济基础几乎都是
建立在“二八定律”指导之下的。于是,便有了全世界公认的最善于经
商、创造财富的民族——犹太民族,有了世代相传的经营秘诀:做有钱
人的生意。
然而,上个世界80年代末,当互联网如幽灵般从美国东海岸的实验
室窜将出来之后,这种古老的商业规则却正处于“寿终正寝”的边缘。取
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新的规则——“长尾理论” 。关于这种理论,最朴实
的中国式解读就是那句老话——“人多力量大”,或者是“众人拾柴火焰
高” 。
遗憾的是,在互联网诞生之后的十几年之后,“二八定律”还是为大
多数人所信奉的“普世真理” 。于是,纵观各行各业,受到重视的永远是
大客户、大企业,而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散落于各个角落的另一个群体
—— 中小企业,却如孤岛上的“弃儿”一般,鲜有人问津。
真理常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阿里巴巴B2B一出世,马云就确定
了明确的目标—— 只抓“龙虾”、放弃“鲸鱼”,“做中小企业的救赎者” 。
在马云之前,阿里巴巴B2B 的模式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成熟、成
功的模式。但正如同电影 《阿甘正传》中的那个傻小子一样,为了完成
战友的心愿,铁心要做“捕虾船长” 。他们都成功了,偶然中的必然。
而且,马云也常常自诩是阿甘一样的人物:“我自己觉得:算,算
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
功,我相信80% 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 ”当企业家马云说出这句话的时
候,我相信,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在钦佩、感动之余,还多了一份
鼓舞。
当然,马云的本事也不仅仅是抓龙虾那么简单,不然他也无法掌舵
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王国。更重要的是,马云有极强的本土化运营能
力,而这正是大多数在华的跨国公司最欠缺的。
“当你坚持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根本绕不开。”这是
企业家马云的口头禅。2002年的时候,他便发现如果诚信问题不解决,
网络生意就是“瞎掰” 。等待环境慢慢改善只能是坐以待毙。于是,在阿
里巴巴创办三年后,马云便高调开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