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历史课件 古代印度
古印度早期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 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的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取代了印度原有文明。 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 吠陀时代 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为何得名?) 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和解释吠陀的梵书,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历史文献。 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得益于大河流域的灌溉之利,农业得以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化日益明显,雅利安人的原始氏族公社瓦解,阶级国家产生。到前6世纪,印度河、恒河流域共有20多个国家。 种姓制度 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与内部分化有关) 1.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用种姓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2.雅利安人自身的原始氏族公社瓦解时,不同阶级产生,其自身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 种姓制度的内容:人为地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种姓制度的特点:社会地位不平等 1.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并且种姓世袭。 2.职业世代相传。 3.实行种姓内婚制。 4 .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但是佛教许给人们的只是虚幻的平等,而 不是现实世界的平等;她用来世的幸福安 慰今生不幸的人;它要求人们服从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要忍耐顺从,不要反抗。佛教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 佛教教义是四谛,即四条神圣真理。四谛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生有各种痛苦,如生、老、病、死等;集谛是说人所以有多种痛苦,其根源是由“欲望”造成的;灭谛是说既然苦因产生于欲望,那么,灭苦因就要灭欲望,这样才能达到超脱的理想境界,即“涅磐”境界;道谛是指达到“涅磐”境界的具体方法,即修道的八种方法,又称八正道,即“正见”(正确的信仰)、“正思”(正确的思维)、“正语”(正确的言论)、“正业”(正确的行动)、“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自我专心)。 释伽牟尼逝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在摩揭陀国(阿舍世王时)举行佛教第一次大“结集”,结成佛教经典──“三藏”中的经藏和律藏,这是原始经典。公元前386年,为排解教派纷争,在吠舍厘城召开佛教第二次大“结集”,进一步修订了佛经。阿育王时,在首都华氏城举行佛教第三次大“结集”,为最后定型的佛教经典(经、律、论三藏)奠定了基础。此时,佛教不仅是阿育王帝国的国教,而且开始向国外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 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 河流:印度河和恒河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介绍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哈拉巴文明(前2500年—前1750年),一般认为由达罗毗荼人创造,属于青铜时代文明。已经有自身的文字,农业水平较高,城市建筑规划已十分完善。主要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统治集团编了一个神话:造物主梵天的圣体的不同部位,手、嘴、双腿、双脚分别化成了不同的种姓。 婆罗门 嘴 手 腿 脚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各种姓之间界限严格 时间: 创始人: 地点: 公元前6世纪 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徒尊奉为“释迦牟尼” “佛陀” ) 摩耶夫人途中经过大花园,叫蓝毗尼园。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园子里面百花争妍,绿草如茵,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夫人漫步在花园中,看见一颗高大的无忧树,枝繁叶茂,犹如伞盖一样柔柔软软地垂下。夫人看得高兴,举起右手摸了摸枝条,太子就从右胁诞生了,披着一身金光。 悉达多降生人间 1、释迦牟尼为什么要创立佛教(目的)? 2、佛教宣扬“众生平等”的政治动机是什么? 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 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 四 谛 苦谛:一切皆苦 集谛:苦必有因 灭谛:苦能灭寂 道谛:灭寂有道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主要表现为“业报轮回”的平等。认为不管高级种姓还是低级种姓,修了善业的来世将生于富贵人家 ,修了恶业的来世将生于低贱的人家。佛教对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事实基本上是认可的。 请问:你如何看待佛教所宣扬的这种平等?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这一主张表面上是要反对古印度的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 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荧光微球行业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docx VIP
- NB_T 10091-2018高压开关设备温度在线监测装置技术规范.pdf
- 单缸液压圆锥破操作保养规程.docx VIP
- 六年级(上)语文1-28课核心考点汇总.pdf VIP
- 夏商周考古思考题.pdf VIP
- 2025年铁路局招聘考试题库《铁路基础知识》及答案.docx VIP
- 武汉大学泛函分析讲义.3.1共轭空间与共轭算子.pdf VIP
- 浅析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doc VIP
-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文轩湖西校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 VIP
- GB_T 3246.1-2024 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组织检验方法 第1部分:显微组织检验方法.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