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之未丧斯文也》教学设计
《天之未丧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延续所作的贡献。
2.理解孔子对待别人的批判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
3.掌握“是”的用法。
4.理解、背诵和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延续所作的贡献。
2.理解孔子对待别人的批判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
教学难点:“斯文”的含义和“是”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解、诵读、讨论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孔子和孟子对他们所担当的文化责任有极其强烈的自觉意识。正因为他们以继承文化为己任,所以才能在礼崩乐坏的历史危机中卓然自守,充满自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文化复兴而奔走游说,鞠躬尽瘁。
今天我们来了解孔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延续所作的贡献。
二、文本研读
9.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注释】畏(拘囚),文(周初开创的礼乐文化和王道仁政等传统),斯文(这种文),后死者(孔子自称),与(掌握、知晓),如予何(即“奈我何”,把我怎么样呢)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误抓)拘囚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难点讨论:请给出“斯文”在本章中的含义。
答:今天,斯文即“文雅”。这里,斯文,“这种文化”。具体地讲,“文”指的是西周初年开创的礼乐文化和王道仁政等传统。
激疑:孔子说,“文在兹”;孟子是怎么说的呢?
12.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去(离开),路(在路上),豫(快乐),名世者(即“命世”,辅佐王者的命世之才),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出现圣君贤臣了),平治(使天下太平)。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孔子的话:‘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历史上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会有辅佐圣君的贤才出现。从周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出现圣君贤臣了。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评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孟子的政治历史观,成为名言。孟子自担大任,信念坚定,积极乐观。
小结:孔子说,“文在兹”;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二圣以继承文化为己任,在礼崩乐坏的历史危机中卓然自守,为文化复兴而奔走游说,矢志不渝,其形象可爱,其精神可敬。
三、文本探究
11.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耦(意同“偶”,两人并耕),津(渡口),执舆(拉马的缰绳),是鲁孔丘与(通”欤”),滔滔(比喻社会纷乱如洪水弥漫)者天下皆是(代词,这样)也,而(你)谁以(与,宾语前置,即“与谁”)易(改变)之,且而(你)与其从辟人之士(躲避坏人,寻求理想)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躲避乱世,明哲保身)哉?耰(耕作),怃然(怅然失望的样子),吾非斯人之徒(指人群)与而谁与(两个宾前,“与斯人之徒”、“与谁”)?与(省略“尔”)易也。
难点讨论:“是”的用法。
本章一共出现了5个“是”,请找出来并归纳其用法。
①是鲁孔丘与?②是也。③是知津矣。④是孔丘之徒与?⑤滔滔者天下皆是。
归纳:两种用法:前四个相同,人称代词,作主语,“这个人”;⑤指示代词,这样。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Unit 9 Section A 习题3.docx
- Unit 9 My favourite subject is science Section B 课件 1.ppt
- Unit 9 My favourite subject is science Section B 教案.doc
- Unit 9 Section A 习题4.docx
- Unit 9 Section A 教案4.docx
- Unit 9 Section A 教案1.docx
- Unit 9 Section B 习题2.docx
- Unit 9 Section B 教案1.docx
- Unit 9 Section B 教案2.docx
- Unit 9 Section B 习题3.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