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卓越工程

  将湘江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七分入湘。船队可以从汉水出发,经长江、湘江、漓江,直达珠江口。 灵渠铧嘴 第五学习主题 第2课 卓越的工程 描写的是制作柞杩(zuò mǎ)和围堰的场景。 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 河中府:秦汉河东郡,唐改蒲州,又改河中府,兼置中都,寻罢都,明改府为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县治。 都江堰和郑国渠 秦长城 灵渠 课堂小结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导入 都江堰(四川成都) 秦长城遗址(内蒙古包头市境内)   宏伟都江堰,它的清流浸润千里沃野。巍峨秦长城,它的雄姿象征中国古代文明。两大工程如同两座丰碑,雄辩地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有创造人间奇迹的智慧和力量。 都江堰和郑国渠 岷江源(四川省中部的岷山南麓) 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组织发动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岷江(长江支流) 挡住岷江东去的玉垒山 壮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截止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美丽的都江堰 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 分水堤 俗称金刚堤 飞沙堰 进水口 俗称宝瓶口 分水鱼嘴   “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岷江主流)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宽20米、长80米。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发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电影《李冰》片断   水位测定水尺是水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3座石人,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水尺。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石人水尺。 石人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每年冬春维护)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能够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的堰顶不可修得太高,以免影响泄洪。 李冰父子雕塑 (四川都江堰市标志性雕塑) 李冰塑像 战国时期秦蜀郡守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左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依山傍水,殿宇群拾级而上。出二王庙前门即可直到江边。 庄严的放水节仪式   2004年4月4日,一名少女将象征四海之水的圣水倒入岷江。当日,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祀水”的壮观场面在都江堰市清明放水节上重现。据传,为祈求“河神”保佑,古蜀人自古以来就有杀猪宰羊以“祀水”的习俗。都江堰修建后,“祀水”活动遂演变为以纪念李冰治水功绩为主,一年一度,世代相传。   都江堰这一大型水利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jǐn]”的天府之国。 现代的都江堰灌区 都江堰浇灌的农田 郑国渠   战国后期秦国在咸阳附近修建了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   郑国渠位于黄河支流泾河从峡谷段进入渭河平原的起点。郑国渠渠系发育过程的阶段性比较明晰。早期渠道布置在渭北平原二级台地上,灌区雏形已经形成。郑国渠由泾阳谷口引泾开始,干渠沿渭北平原二级阶地布置,跨过石川河,向东注入洛水。长达150千米的干渠,控制着干渠以南4万顷(约合今280万亩)农田的自流引水灌溉。据分析,由于泾水水资源量的限制和跨越石川河较大的技术难度。郑国渠最初的规划受到限制,而不得不收缩到石川河以西部分,但所显示的宏伟魄力令后人折服。   早期郑国渠的情况主要源于西汉时《史记·河渠书》的记载。当时,秦国为保障粮食供给而修建灌溉工程,其邻国韩国则期望秦就此耗尽国力。郑国渠建成后,泾河右岸今三原、高陵、泾阳、富平等县的土地获得灌溉,亩产约250斤,这在当时是不低的产量,秦的实力由此得到增强。   郑国渠的兴建出于战争的需要,工程形式最初可能比较简单,主要的工程应包括引水口、渠道和简单的渠系工程。此前这里可能有过民间的小型灌溉工程,为郑国渠的渠线的布置提供了参考依据。郑国渠采用比较简单的无坝引水方式,即渠口筑导流堤的形式引水,“自中山西邸瓠(hù)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中山即仲山,在云阳县(今泾阳西北)西15里,瓠是云阳县治北的薮(sǒu)泽,秦郑国渠引水口在今泾惠渠进水口以下约4800多米处。今人现场考察认为:干渠渠线布置在渭北平原二级台地最高线上,干渠以南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