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大气物理学讲义1
微大气物理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Micro-Atmospheric Physics
理论历史简介
一、名称由来:
以前人们研究大气运动,都是在很大尺度上研究,对于微尺度大气运动的问题,应从英国学者Sutton1953年发表的《微气象学》算起。半个世纪以来,《微气象学》已成为这一领域中有广泛影响的经典(classical)著作。
插语:不是任何著作都可以称为classical,Newton的《数学原理》,郎道的一套理论力学,华人里面吴大猷的一套理论力学。
George Batchelor《An Introduction to Fluid Dynamics》(流体力学引论),1967年出版, 1989年美国Princeton大学的 Russel等在《Colloid Dispersion》书中仍将此书列为主要参考书,这三个人是当今从物理角度研究小粒子弥散体系的当红人物。本书由沈青、贾复译成中文,1997年非常严肃的科学出版社出版。
Sutton的《微气象学》两个局限:
仅局限于对小尺度湍流区间的研究;
在小尺度湍流区间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边界层气象。
到现在,微气象学几乎成了边界层气象学的同义语。
温景嵩教授把对微尺度大气运动的研究,从Sutton的小尺度湍流区间,开拓到更小的由气溶胶粒子引起的微米、亚微米粘性流区间,并且已经插手到了纳米量级。
插语:我自己参与的项目:对气溶胶粒子碰并过程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批准号其中高Knudsen数下气溶胶粒子碰并过程的研究。
温先生先把注意力集中在气溶胶的力学过程(即胶体动力学)的研究。
二、胶体动力学发展的不同阶段
孤粒子近似阶段:
(ykc的功绩:把散布在各个应用学科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总结起来独立成一门学科,对以后的研究有深远影响。
代表:Fuchs NA. The Mechanics of Aerosols.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64
(ykc的局限与错误:对粒子间势考虑不够,只能应用于极端稀释体系。
b) Smolachowski的两种极限碰并(重力碰并和Brown碰并)
粒子对间流体动力相互作用阶段:
三个理论突破:
a) 突破了Smolachowski的两种极限碰并(重力碰并和Brown碰并)理论的限制,建立了重力和Brown碰并的统计理论;
突破了Smolachowski轨迹分析法的限制,建立了对流碰并的统计理论;
c) 突破了单分散悬浮粒子沉降理论的限制,建立了多分散悬浮粒子沉降的统计理论。
以上三个突破的总结,英文专著《The Fundamentals of Aerosol Dynamic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1996.(《气溶胶力学基础》,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标志着,胶体动力学从Fuchs孤粒子阶段,成熟地发展到了多粒子统计理论阶段。
插语:以上三个突破只是温先生在气溶胶物理方面,在1999年教育部推荐给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学术成果鉴定会上,“闪光的八个创新点”。另外,关于建立“对流暖云大云滴随机增长的Markov过程理论”;发现了湍流的不连续性,揭示出它和国际公认的Kolmogorov湍流理论的物理模型有矛盾;把现代的湍流研究成果应用到激光工程中去,发现大气湍流对远程激光雷达和深空光通讯工程有严重影响,这些问题由于本人不很熟悉,并且不是温先生回国后的研究重点,不在过多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找温先生去谈。(?讲述自己进入微大气物理学温先生课题组的经过,凸现科研前景以外的人文魅力。)
国家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大奖,胰岛素可获Nobel Price的也给了二等,可见极其严格。南开大学90年代以后没有,温先生的获奖成为上个世纪,南开大学最后十年的唯一大奖。
(?讲述数学系博导对于我们项目的态度的根本转变。)
总之,微大气物理学属于一个比较新的学科,是物理学、流体力学与胶体科学相交叉产生的,(王浩)并且不断扩展研究范围的科学。
国内主要是化学系的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基本上是实验性质的;国外有的把它分配在物理系里,有的把它分配在化学系里,也有流体力学系的人在做。
微大气物理学(悬浮体力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 引言
一、悬浮分散体系简介
1、定义:
原始概念:“胶体”一词是英国化学家Thomas Graham于1861年提出的,它的英文为colloid(注意与collide【碰撞,接触】的区别)。
现代概念:由胶体研究扩展,指的是固体或液体的微粒或者小气泡均匀分散在流体介质中形成的一种分散体系。(Dispersion)
1.Definition of a colloid
Colloid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