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核辐射传感器09.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核辐射传感器09

第二章 核辐射传感器 §1 概述 一台完整的核辐射仪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将入射射线的能量转换成电信号或其它易测信号的转换器,即传感器或称为换能器;另一是测量电路或称为仪器,它把核辐射传感器给出的信号予以放大、处理和记录,给人们提供入射线的某些特征,如强度、能量、位置、种类等。 用于测定核辐射射线的种类、能量及强度的传感器,称为核辐射探测器。 人们根据不同的要求和探测的对象,制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探测器,常见的核辐射探测器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以下几种: 气体探测器 它是根据带电粒子通过气体时,引起气体的电离来探测辐射粒子的。早期该种探测器曾广泛应用,它的优点是制备简单,性能可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因而至今仍在应用。随着探测器技术不断发展,在高能物理和重粒子物理实验中它已获得新的应用。 闪烁探测器 它是根据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荧光现象,来探测射线粒子的。它比气体探测器高多的探测效率而被广泛使用,在不少仪器中已取代了气体探测器。 半导体探测器 这是六十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探测器。主要优点是:能量分辨率高。线型范围广,体积小。是今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种核辐射探测器件。 用于核辐射测量的还有原子乳胶,固体径迹探测器;威尔逊(wilson)云室和气泡室火花放电室;多能正比室切伦科夫(uepeHKOB)计数器;热释光探测器等。 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可归纳为: 利用射线与物质作用时产生的荧光现象; 利用射线通过物质时产生的电离作用; 利用射线对某些物质的核反应; 利用射线与物质作用时产生辐射损伤; 利用射线与物质作用时产生的化学反应或热效应。 运用上述某种效应,直接或间接对射线进行探测和解释。本节将讨论前面三种类型的探测器。 § 2 气体探测器 气体探测器包括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G—M计数器等。 图2.1气体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研究气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首先要了解气体探测器中的电离现象。 2.1 气体探测器中的电离现象 在气体探测器中带电粒子通过气体时与气体分子发生电离碰撞,使气体分子电离或激发。并在粒子通过的途径上生成大量的离子对,或者这些入射的粒子所带电荷与气体分子中核外电子之间产生库仑作用力,使气体分子的核外电子被拉出来,离开原来的分子而独立运动,从而使原来的中性气体分子形成离子对(一个带负电的电子和一个带正电的正离子)。以上统称为气体的电离现象。因为辐射粒子射入气体后将前进一段路程,在它经过的途径上由于电离效应将产生大量的电子——正离子对,直到辐射粒子能量逐渐消耗到低于气体分子的电离电位时。电离才告结束,收集这些电离电荷,就可以了解辐射射线的情况。因此,气体探测器也就是离子的收集器,它通常是由高压电极和收集电极组成,常见的是两个同轴的圆柱形电极,两个电极由绝缘体隔开并密封于容器内。电极间充入一定气体并加一定电压,使气体中有一定的电场存在,辐射使两电极间的气体电离时,生成的电子和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漂移,最后收集到电极上,电子和正离子生成后,由于静电感应,电极上将感生电荷,并且随它们的漂移而变化。从而在输出回路中形成电离电流。电子电流的强度取决于单位时间被收集的离子对数,与辐射强度一般是成正比关系,还与外加电压形成气体中电场强度呈现如图2.2所示的比较复杂的关系,该曲线是在辐射强度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电 图2.2气体探测器电极到的离子数与外加直流电压的关系 极上所加的电压,即改变气体中的电场强度与测得的电离电流的关系曲线,曲线明显地分为五个区段,Ⅰ区称为复合区,在第Ⅰ区中,电离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加,这是因为离子对复合损失随电压的升高而减小。继续增加电压时复合逐渐消失,电流趋向饱和。曲线的第Ⅱ区称饱和区或称电离室区。该区内的离子对可全部被收集,电流强度等于单位时间产生的原电离电荷数。图中曲线的标记对应于α和β射线,电压超过Vτ以后电流又开始上升而进入第Ⅲ区,第Ⅲ区称为正比区。这时的电场强度使电子加速,进一步引起电离。离子对数将倍增至电离的10~104倍。此种现象称气体放大。倍增的系数称气体放大系数,它随电压的增高而增大,但电压固定时气体放大系数恒定。因为电流正比于原电离的电荷数。电压继续增大时由于气体放大系数过大,空间离子密集,抵消部分场强,使气体放大系数相对地减小,这称为空间电荷效应。显然,原电离越大这种影响也越大,这时气体放大系数不是恒定的,而是与原电离有关,所以第Ⅳ区称为有限正比区。进入第Ⅴ区后倍增更加剧烈,电流猛增,形成雪崩放电。此时,电流强度不再与原电离强度有关,图中的α和β两根曲线重合。而原电离放电只起“点火”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每次放电后还必须使其“猝灭”,猝灭作用由猝灭气体或猝灭电路来完成,工作在该区的射线探测器称为盖革—弥勒(Geiger—Miiller)计数器,或称G—M计数器,故该区称G—M区或盖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