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苓-新竹教育大学教务处.PDF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徐祯苓-新竹教育大学教务处

車、牲口與北京──試論林海音《城南舊事》 * 徐禎苓 摘 要 本文主要關注林海音如何透過一九二○年代的交通物件形塑北京 地方以及區域文化:作者首部以北京為背景的作品──《城南舊事》中 的車和牲口為地方書寫,其以小女孩的視角觀望市井生活,為北京書寫 增添一種新的感覺與經驗。探討這些課題將使我們重新反思:作家將人 和交通納入地方構圈中和諧共生的環節,不僅延伸人物自我,物件背後 也隱約帶出城∕鄉身分、階級地位,都市現代化的程度更是重要象徵,內 心委婉曲折的心境含蓄地夾雜在這些功能物件中,傳遞文化記憶和都市 想像,在新舊交替的空間之上構築北京書寫,北京與英子的故事在移民 的視域上開展出豐富意義。 關鍵詞 :林海音、《城南舊事》、北京書寫、移民視域 投稿日期:20 12 年7 月 16 日,2012 年9 月5 日修改完畢,2013 年 1 月22 日通過採用報 學 會 社 文 人 *徐禎苓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E-mail: u9410141 @mail.nhcue. edu.tw 61 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第六卷第二期 壹、前言 林海音一九一九年生於日本,三歲隨父母返臺 ,五歲舉家遷移北 京,一九四八年才又攜家帶眷隨國民政府遷臺,在此之前居於北京二十 六年之久,1 經驗童年、青少年、結婚至人母階段,長期浸淫在北京的 風土民情中,久之,談吐間除了臺灣客家味,還多了一分「京味兒」, 不知不覺成為林懷民形容的「臺灣姑娘,而有北京規矩。」2 林海音也 在〈「兩地」的自序〉坦白:「北平是我住了四分之一世紀的地方。讀書、 做事、結婚都在那兒。度過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因 此我的文章自然離不開北平。有人說我『比北平人還北平』,我覺得頌 揚得體,聽了十分舒服。」3 如此,北京可堪為林海音的「第二故鄉」。 4 不過,卻是在戰後隨著國民政府遷臺後,即便林海音本為臺灣成員, 但「從一無所知的童年,到兒女環膝的做了母親」5 ,這一段「失鄉歲 月」,使之返臺後,臺人身分無端置入另一重新移民角色,故鄉不啻為 異域,畢竟在北京成長,自然與臺灣生活經驗存有罅隙,特殊的身分定 位,使得她遷居臺灣後,又常懷北京的一切,6 故自一九六○年起始, 林海音轉變過去臺灣中心的敘述視角,而陸續發表以北京為背景的作 品,小說集《城南舊事》(1960 )、《婚姻的故事》(1963 )、《燭芯》(1965 ), 散文集《兩地》(1966 )、《家住書坊邊:我的京兒回憶錄》(1987 ),通 過經驗和記憶,復現「在胡同裡長大」的歲月,建構隸屬於當地的主體 意識。林海音念茲在茲成長故土,地理空間遂成為作品重要樞紐,惠安 1 林海音曾自述:「過去的寫作,無論小說、散文的內容,也無論文字的運用,總是『京 味兒』的居多,在那兒住了二十六年了嘛!」見林海音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臺 北:遊目族文化 ,2000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