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现代史上中日两国接受西洋哲学与宗教的异同比较.docVIP

简述近现代史上中日两国接受西洋哲学与宗教的异同比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述近现代史上中日两国接受西洋哲学与宗教的异同比较.doc

  简述近现代史上中日两国接受西洋哲学与宗教的异同比较 近现代史上中日两国接受西洋哲学与宗教的异同比较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近现代史上中日两国接受西洋哲学与宗教的异同比较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 要:近代以来,中国与日本同时面对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同时面对中西文化的深层冲突。如何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动荡格局,却体现出了中日两国在思想上的巨大差异。蔡元培先生与西田几多郎都曾是那一时代叱咤风云的精神领袖,他们的抉择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应对模式。深入分析这一个案,不仅是对于过往历史的再度认识,亦将为未来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全人类之和谐大同提供某种纯粹学术视角的微薄借鉴。   关键词:哲学;文化;宗教;历史   :A   :1003—0751(2010)05—0131—07      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1854年美国培理舰队征服日本,短短十余年间,东方的两个国度分别被迫走上近代之路。回顾历史,中日两国在面对这样一个时局之变的时刻,由于各自的政治、文化,特别是民族心理等方面的不同,所以结果也就自然不同。其最深层的表征,就是两国在接受西洋文化之精髓φιλοσφια(philosophia,哲学,下同)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从而影响了各自不同的近代文化之路。      一、蔡元培先生的哲学观:近现代史上中国接受西洋哲学与宗教概况      其实,对于中国来说,西洋文化的传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就有景教(聂斯托利教)大德阿罗本来到长安在中国译经传教,与儒、道、佛之学说互相融通,①故成就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为和平、最为深入的时期。虽经唐武宗灭佛,但景教在宋元时期一直未间断其流传。明朝锁国二百余年,至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罗明坚、利玛窦在广东肇庆建立教堂,是为西洋宗教第三次正式来华之始。不过,以利玛窦《天主实义》为纲领性文献的天主教教义,已非大唐时代阿罗本《一神论》之谦和融通,不仅介入中国本土文化儒释道之间的纷争,而且有一家独尊之念;其后,教宗过多干预“中西礼仪”之争,中西逐渐交恶,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终于导致禁教格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再次被迫弛教,然而由于一些传教士不守基督戒条,恶性膨胀,天良尽毁,非为传播福音,全成市侩之徒,终于导致大规模“教案”相继发生,基督教内部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被迫进入自我反思阶段,同时真正进入基督教在华本土化的过程。   在基督教自身有所内省的时候,清朝也开始了洋务运动,以此为缘,西洋的学问系统性地传入中国。光绪十二年(1886)刊印的《西学格致启蒙》一十六种,首曰《西学略述》,其中《卷三教会》即西洋宗教史,《卷五理学》即西洋哲学史,又分为《理学分类》等一十七目,精要概括古希腊一直到近代之哲学大要,所言理学即philosophia之意译。即在今日,其研究之深透亦有甚为可观者。可惜当时之主事者如“钦差大臣”李鸿章,虽为赫德此书作序,然其所垂涎者惟《格致》之学(详见其序),于人文文化毫不入眼。前此十年即1876年(光绪元年),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在保定拜会李鸿章,而李氏对明治维新颇不以为然,竟以为“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才不得不采之外国”②。如此说来,1894年甲午海战(光绪二十年,明治二十七年)不只是败在舰上而更是败在“见”上。甲午海战后,出现了中国学生留日求学的高峰,被清朝皇帝所忽视的philosophia,却在此前于一水相隔的日本开出了ヒロソヒ(哲学)这一花朵,并以日本为中转,中国人才又知道了philosophia。但这时的philosophia既不是唐朝的“贤圣智惠,自然常定”,也不是明朝的“爱知学”和清朝的“慧学”,而是晚清日本汉字的“哲学”。同治中兴与明治维新基本同时,但一成一败,由是知philosophia之重要。洋务派对待西洋文化特别是西洋哲学之态度,只是到了1900年后才由蔡元培等人的努力而真正得以扭转(虽然此前经过了严复的译述运动)。中国学人开始系统性地大规模着手翻译日本的哲学书籍,哲学一词开始“走红”,哲学成了国人所关注者,其他如理学、性理之学等名,渐被淘汰。不过,1900年代以后中国人又是以怎样的见地来理解philosophia即哲学的呢?这可从蔡元培先生的理解略见一斑。可以肯定地说,蔡先生的见地一直影响了中国人100余年的哲学观。   蔡元培生于1868年1月14日,是年为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元年。“少眈举业,长溺文辞,经诂史法,亦窥樊篱,生三十年,始知不足。”③31岁(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始学日语,翌年与日本学子有直接来往,由此接触到日本学者所言之哲学。33岁(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开始具有近代西学文化背景的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