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黄叶村本事考证-戚墅堰试验中学.docVIP

江南黄叶村本事考证-戚墅堰试验中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南黄叶村本事考证-戚墅堰试验中学

“江南黄叶村”本事考证 ——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的创作内蕴 戚墅堰实验中学 颜正源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江南黄叶村”的原型即常州宜兴黄土村。苏轼归隐“黄叶村”在文化思想方面受到范蠡、陶渊明、白居易的影响。“黄叶村”有三重内蕴:秋景、生命、归隐。 关键词:黄叶村 黄土村 范蠡 陶渊明 白居易 归隐 一、前 言 清代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自十八世纪中叶问世以来,其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却“惜文献无证,不能详其为人”。(李放《八旗画录》)直到一九二二年胡适先生的【《红楼梦》考证】发表,红学界才略知曹雪芹的真实情况。胡适先生从曹雪芹的好友敦诚的《四松堂集》里发现了六首诗有关曹雪芹的诗歌。对《寄怀曹雪芹》末四句“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胡适先生认为“可以证明曹雪芹当时已很贫穷,穷的很不像样了”。言下之意,“黄叶村”也是一个“很贫穷”的村庄。新中国成立以后,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小传·黄叶著书》中说:“敦诚此句系用康熙间王苹‘黄叶林间自著书’句。苹此句为王渔洋所赏,时人号为‘王黄叶’。‘黄叶村’则出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绝句:‘家住江南黄叶村’。”这才找到了“黄叶村”的出典处。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云:“黄叶村:乡村,有秋色好的意思。”还有人认为“画中所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故‘黄叶村’可以理解为秋日景色美好的村庄。”(《“黄叶村”小考》) 以上的介绍,不仅仅是告诉人们“黄叶村”的典故引起了读书界的关注,更是告诉人们对“黄叶村”的理解是有分歧的。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之处,是它多具备时、地、人等特点。诗若不是有两个意思,便不是好诗。”(黄萱《忆念陈寅恪教授》) 本文将对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作出一种可能性的解读。即把苏轼这首题画诗放在苏轼文学行为的时间轴上,在它与前后作品的联系之中,重新加以论述。这样做,是为了想突出一个从来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问题,即苏轼创作这首题画诗的主观意蕴。 二、苏轼《秋景》诗的两种版本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八月,苏轼由中书舍人调任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第二年(1087),李世南在汴京修撰《元祐敕令式》一书。休闲之时,苏轼创作了《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关于李世南,邓椿撰写的《画继》一书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人。明经及第,终大理寺丞。尝与晁无咎同试諸生,无咎有求横幅长篇,又有题扇诗,盖长于山水也。东坡尝题其《秋景平远》。余尝见其孙皓,云:此图本寒林障,分作两轴。前三幅尽寒林,东坡所以有‘龙蛇姿’之句。后三幅尽平远,所以有‘家住江南黄叶村’之句。其实一景而坡作两意。” 其 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住江南黄叶村。 “扁舟一棹归何处”句,另有一版本。邓椿云:“‘浩歌’字,雕本皆以‘扁舟’,其实画一舟子,张颐鼓枻,作浩歌之态;今作扁舟,甚无谓也。”邓椿认为“浩歌一棹”是符合李世南《秋景平远》图的画意的。还有一版本,“一棹”成“一笑”。 而清代纪晓岚却认为:如不出“扁舟”字,则“浩歌”一曲茫然无着,不见定是鼓枻。此必后来改定,不得执墨迹驳之。纪晓岚虽然坚持改定后的“扁舟”好,但理由似乎未说到“点子”上。 苏轼为什么要把符合李世南画意的“浩歌一棹”或“浩歌一笑”改为不太符合《秋景平远》内容的“扁舟一棹”(此中缺少舟子的“浩歌之态”)呢? 早在元丰八年(1085),苏轼写过《惠崇春江晓景二首》。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说:“鸭在惠崇画中,而河豚在苏轼意中。‘水暖先知’是设身处地的体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我在此想拾掇钱先生之牙慧,套用一句,“扁舟一棹”在李世南画中,而“黄叶村”在苏轼意中。“归何处”是设身处地的体会,“黄叶村”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这“联想”要追溯到元丰七年(1084)苏轼的“常州卜居之行”。 三 、苏轼的常州卜居之行 据常州市文史专家邵玉健先生的考证:“苏轼13次与常州结缘,有史料明确记载其具体活动的为5次。”(《试探苏轼来常州的次数和活动》)元丰七年九、十月间的常州之行,是苏轼一次非常重要的卜居活动。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了贬谪之地——黄州。虽然朝廷命令他量移汝州,但他经历过“乌台诗案”的严重打击,已有买田归老的想法。 苏轼在与滕达道的数封信中谈到择住常州、买田宜兴之事: “某至楚泗间,欲入一文字,乞于常州住。” “近在扬州,入一文字,乞常州住,如向所面议。若未有报,至南都当再一入也。” (这里所说“文字”,即两篇《乞常州居住表》。) “某以少事,更数日,方北去宜兴,田已问去,若得稍佳者,当扁舟径往视之,遂一至湖见公。” “董田已遣人去问。宜兴亲情若果尔,当乘舟径往成之。”(这是指苏轼计划亲往宜兴买田。) 在与范镇的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