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糖尿病及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理念 点线面结合,联合用药 重视餐后血糖水平,降低高糖毒性 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防止?细胞功能逐年减低 降低一切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 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的应用指征扩大:★空腹血糖 13.9mmol/L ↙ 胰岛功能衰竭★新诊断的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 休息疗法 胰岛素使用原则 初始剂量:0.2?0.4 / kg / d 不平均分配:早餐晚餐午餐, 早餐晚餐 调整幅度:8.3mmol/L时,每增加2.8mmol/L 相应增加1?2u,5.5mmol/L,每减2.8mmol/L 相应减少1?2u 调整睡前剂量------控制空腹血糖 调整餐前剂量------控制餐后血糖 控制不好前-------多查空腹和餐前血糖 控制较好后-------多查空腹和餐后血糖 任何胰岛素治疗 当胰岛素用量 0.3 U/kg时 持续治疗时间1~3月 ↓ 可改为OHA 胰岛素的剂量选择 胰岛素每日总剂量预估(1) OHA估算成Ins的量 空腹血糖估算成Ins的量(如下图) 以上两者相加是每日胰岛素预估总量 起始基础量=预估总量×60% 空腹血糖 mmol/L 估计胰岛素用量 早 中 晚 总量 8.3-11.1 8 4 4-6 16-18 11.1-12.8 8-10 6 6-8 20-24 13.8 10-12 8 8-10 26-30 胰岛素每日总剂量预估(2) 体重计算法 每日胰岛素总量 =肥胖者0.3-0.4 u /kg =非肥胖者较少0.2-0.3 u/kg ★ 取以上低限值 好!定下初始胰岛素起始基础量 以后每3—4天调一次 每次上调2-4单位 ★ 上调胰岛素前应除外 低血糖反应即“苏木氏现象” 强化胰岛素治疗的好处 2006“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 ------主要研究在2型糖尿病中强化胰岛素治疗是否可以影响慢性并发症的发展 研究结果 与普通胰岛素治疗比较,强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减少了50%。对于大血管病变,本研究没有观察到差异,但强化组有更少的大并发症(心脏事件、休克)发生的趋势。 2007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研究目的是比较强化胰岛素治疗、 SU或BG的常规治疗对血糖控制与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影响。 结果显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相比(7.0%VS7.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强化组中任何与糖尿病有关的终点事件(突然死亡,由于高血糖或低血糖导致的死亡,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梗,心绞痛,心衰,休克,肾衰,至少截肢一个指或趾,玻璃体出血,要求激光治疗的视网膜病变,一个眼的失明,或晶状体的摘除)下降12%,微血管并发症减少了25%。大血管事件终点在强化组和常规组中无差异。 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在肥胖病人中减少与糖尿病有关的终点事件,它与磺脲类和胰岛素相比有较少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反应,是肥胖病人的一线选择用药。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弊端 体重增加(主要是脂肪),食欲增加,饥饿感 高胰岛素血症 继发性低血糖 水钠潴留,心血管病变危险增加? 2型DM进行胰岛素治疗的误区 胰岛素治疗可能引起依赖、成瘾 不方便 糖尿病治疗中的低血糖反应 原因 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过量 减少、延迟或忘记进食 体力活动增加 过量饮酒或空腹饮酒 ●诊断标准 ---------血糖值≤3.9mmol/L 临床表现: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皮肤感觉异常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 ※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 低血糖的处理 清醒病人---------------尽快给予口服碳水化合物类食品(葡萄糖为佳)20克,每15分钟监测血糖1次,重复进食。 意识不清病人-----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60ml,每15分钟监测血糖1次,重复静脉推注。病人一旦清醒,就可口服碳水化合物。 注意 由长效磺脲类药物或长效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在病人意识恢复后至少监测血糖水平24小时,特别是老年人的低血糖反应。 特别提醒(一):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而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凌晨至上午,因此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这就是所谓的“黎明现象”。 血糖表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