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客家之歌》课件1
客家民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长江流域、闽粤赣三角区域的开发,对汉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壮大,都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客家民系植根于中原大地,较完整的继承了中原汉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在迁徙过程中,不断磨砺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使得客家研究在近百年来受到国内外民族学界、社会学界、语言学界、民俗学界、历史学界以及文化学界的普遍关注。 追溯客家的来源要从客家先民的入迁开始考据。据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介绍,客家先民由中原迁往南方,以及迁南方之后,又再度播迁扩散,其大规模的迁徙有五次,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客家民系。 什么是客家人? 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 迁徙路线:自北往南的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 1、起因于从东汉后期至西晋的“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 2、起因于唐朝初年至唐末的南诏内侵和黄巢起义。 3、起因于宋衰元兴的战乱,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汉族新兴民系—客家。 4、康熙中叶到乾嘉之际,辗转入川。 5、咸丰同治年间(1856-1867年),从山区向平原都市迁居。 指挥家:郑晓瑛 郑小瑛是客家人,当年她在回乡省亲祭祖的时候,对自己先祖们勤劳勇敢和团结质朴的性格产生了强烈的激情,遂邀请作曲家刘湲以客家人的历史、性格为素材,创作的颂扬客家精神的一部交响诗篇。这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和客家人性格的宏伟壮丽的历史诗篇。 作曲家:刘湲 刘湲当年曾在闽西生活过,他从福建民间音乐中获得素材,并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了交响化的处理,深入挖掘了民间音乐的丰厚内涵,使其充分表现了客家文化的深层风韵和客家人的精神面貌。这首作品具有很强的“客家文化”印记,也可以说,交响诗篇《土楼回响》是多种客家传统音乐形态的凝聚和升华,同时又是交响音乐和山野文化的深入交融。2001年,该作品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唯一金奖。 《土楼回响》是2000年青年作曲家刘湲应厦门爱乐乐团指挥郑小瑛邀请专门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而作的。作品以闽西客家山歌为音乐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写成。这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和客家人性格的宏伟壮丽的历史诗篇,贯穿全曲五个乐章的两个音乐主题都出自客家山歌,只有四、五度两个音不变的“新打梭镖”号子主题和“唔怕山高水又深”的山歌主题 。全曲共分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客家之歌五个乐章。 第五乐章《客家之歌》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作曲家在这一乐章加入了合唱队,将一首3/4拍子的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深》进行合唱化处理,使其变成一首雄壮、豪迈的进行曲。和着三拍子的节奏,“号子”和“山歌”主题由弱到强,由远至近,层层推进。它构思宏大,表现了客家人特有的团结坚韧、奋斗开放的性格和精神。 《客家之歌》简介 《客家山歌》的创作主题 《唔怕山高水远》 《新打梭标》 听赏指引 完整欣赏歌曲,感受歌曲风格 分辨三次主题A,并思考,每次主题A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学会唱主题A《唔怕山高水远》 唱一唱 辨一辨 赏一赏 辨一辨,并连线。 A2 一支汉族大军慢慢地从远处向我们走来。 A1 迁徙的汉族大军终于在大山上安定下来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族群——客家。 A3 更多的客家人赴海外经营垦殖业,继续发扬这客家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 的精神。 完整地跟随视频欣赏歌曲,跟随课本的欣赏提示再次感受歌曲要表达的意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