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2年上海书展时文选.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年上海书展时文选

2012年上海书展时文: 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 □孙立梅2012-08-15新闻晚报 资深教育工作者孔子在其加V的微博“@孔子《论语》”中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没想被粉丝们转来转去,最后大家得出来的结论却变成?“孔子老师提倡的是以德报怨”。此结论遭到更多读者的转载和非议:这他妈也太会装孙子了吧?这不是强人所难吗?于是大家经过孔门往往绕道而行。在孔子个人看来纯属记载小心得、小体会、小趣味的《论语》结集出版后虽然销量不错,但有的被拿来装饰书房,有的被放进中学语文课外教材为难孩子们,真正翻开此书仔细看看的大人,还真是不多。 直到多年以后,另一位教育工作者于丹女士,在国庆长假期间被请到央视《百家讲坛》,讲了七天的《论语》。本来只是预备填补空白的节目,收视率好得出人意料,于丹也从此一发不可收,讲完孔子又讲庄子的。前几年我去采访于丹,问她在讲完《论语》之后,收到观众最多的反馈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是大家对孔子的误读,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这一句“以德报怨”。甚至有五十多岁的观众这么告诉于丹:于老师您讲得太好啦!真遗憾啊,我们从小一直被教育用“以德报怨”来要求自己,如果早懂得“以直抱怨”就好了,那我的人生就可以更有效率,更具尊严。 听到这种话,孔子气得不得了,心说这话明明就是我首创的!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好好看看我的?《论语》,就算不能通篇看完,拜托看完一整句总可以吧?我可是按照微博体来写的,都不超过140个字,来得个有超前意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当网络文化,尤其是微博,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轻松获得更多更新更多元的信息,但与此同时,这些信息也无不例外地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以德抱怨”的完整出处是什么??“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全文是什么?甄嬛老念叨的那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又是谁的句子?这些词或句子在网络上飘来飘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拿来便用,不求甚解。于是就发生过这种不好笑的冷笑话:有网友在豆瓣上发布了一部名为?《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的电影相关信息,居然有两千多名网友表示“想看”,还有数百名网友自称“看过”,事实上呢,这部电影根本就是虚构的。 要杜绝孔子的尴尬和卡夫卡的乌龙事件,众所周知,阅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而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国民阅读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实际阅读时间和阅读量都并不令人感到乐观。浅阅读、轻阅读、网络阅读正大量占据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阅读方式给读者的回馈,往往也流于轻而浅。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阅读和严肃阅读的呼声日高。 就在过去一年当中,上海历经了小朱旧书店、国营书店分店、民营书店、24小时书店的各种讨论,其中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书店本身的关注,更有一个城市和她的市民,对书籍、对阅读的重视和热爱。 2012上海书展今天开幕,我们相信它将成为上海爱书人的一个盛大节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阅读也会让生活更美好。生活在一个提倡阅读的城市,作为一个热爱阅读的市民,将是美好中之美好。 当作家还原为读者 既然读,请深读 日期:2012-08-16 作者:吴越 来源:文汇报   作为本届上海书展上的首场重磅活动,莫言、王安忆、刘震云、毕飞宇4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昨天下午现身“书香中国阅读论坛”。论坛由上海书展组委会主办,市新闻出版局、上海作协、静安区人民政府及本报承办。   置身于上海书展的浩瀚书海,作家们纷纷将心态调整到普通读者模式,抖露出各自的读书生活。不过,即便隐藏得再深,你还是能从他们的“读”当中读出他们的“写”,从他们的个性差异中感觉到某些共同的精神气脉。    莫言—— 书架上书越来越少   几十年前,在山东农村老家,谁家里有《三国演义》,谁家里有《水浒传》,小孩子管谟业的心里都有数。书得来不易,读起来的快感就很强烈。几十年后,笔名“莫言”的他已成为中国最知名的作家之一,过眼、过手的书数不胜数。物极必反,书多了,阅读的快感竟然越来越少,很多书读到一半就被另一本书打断了。“读小说、闲书,最愉快;读有用的书比较痛苦;读不愿意读又必须读的书最痛苦!当人有了选择读物的自由,那真是人的一大解放!”   为了“解放”自己,前几年,莫言决定给书架做减法,现在架上只有100多本书,但“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人的阅读需求”。在这个极简的书目中,包含了他童年时走家串户借来看的那几部中国古典小说,还有成长过程中始终奉为经典的鲁迅和托尔斯泰的作品等。“这些书耐得住重读,我现在享受的就是重读的乐趣。”   作为读者是满意了,但莫言感到自己的作家人格有很深的悲切。在高山般的经典面前,继续写作的意义显得有些含糊。他自忖:“我是不是该放下手中的笔,去做点别的事了?”手中的笔却始终放不下,“明知道这个坎过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