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与晚清南京的地域认同.PDF

.文化符号与晚清南京的地域认同.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符号与晚清南京的地域认同

文化符号与晚清南京的地域认同 文化符号与晚清南京的地域认同 ——以曾国藩“进驻”莫愁湖与“莫愁湖题联事件”为中心 胡箫白 内容提要 “莫愁”是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城市文化符号。考察一系列围绕“莫愁”符号的文化事件,可以 细致体味晚清南京地方社会的集体心性。因为太平天国战中的湘军屠城史事,南京士人对湘籍人群产生了 强烈的抵触情绪。纵使官方的操作和说辞不断试图淡化宁、湘籍人群的冲突,湘籍官员曾国藩对南京城市 复建工作付诸多般努力,亦难以消弭南京士人的不满。一方面是清政府选择性的话语建构与形象塑造,另 一方面是南京地方社会对湘军屠城难以忘怀的民间记忆,“莫愁”符号成为二者冲突聚焦之处。梳理曾国藩 “进驻”莫愁湖的过程,还原“莫愁湖题联事件”的始末,可以呈现“莫愁”文化符号是如何承载并体现了晚清 南京士人的地域认同。 关键词 莫愁 文化符号 南京 太平天国 历史记忆 胡箫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19130 一、作为文化符号的南京莫愁 当一个文化实体在种种语境中不断被形塑,进而被“固化”成为具有高度“共享性”的“意象”而承 [1] 担特定意涵时,便说明这个文化实体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的外在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可 本文获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项目“ReligiousLifeinMing-QingNanjing”(“明清南京的宗教 生活”,RGC编号:1140-5617)补助。初稿成文后,曾于香港大学TheFifthSpringHistorySymposium会议上宣读,得到与 会教授、博士生诸多可贵批评,在此一并致谢。 [1]本文中“文化符号”的概念,接近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意象”(image),而非语言学中的“符号”(semiotics)概 念。关于前者,张伯伟的研究非常细致,他认为:“意象”的低级层次称之为“物象”,具体定义是由“一定的物象所构成的 具有暗示作用的意义类型”。如果其意义超越了简单的指涉,还包含了价值判断、立场抉择等更为深刻的内涵,其使用 者的范围也超越了一时一地,甚至兼跨了不同的艺术门类,这样的意象就可以称作“文化意象”。张伯伟:《东亚文学与 绘画中的骑驴与骑牛意象》,石守谦、廖肇亨主编:《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版,第274页。在中国文化史上,此类文化符号比比皆是,又以不同的表征形式呈现。如石守谦做过如下列举:从理念 层次的超越现世之理想世界想像(如净土、桃花源等),到具体典范人物、景观之形象(如苏轼、寒山、拾得、维摩诘、西湖、 · ·2017/4江苏社会科学 230 历史学研究 以是“记忆化”的民间传说、“文本化”的文学叙述,也可以是“实物化”的地理景观等等。而在不同人的 眼中,同一文化符号的具体意涵又常有极大的出入。观照一个文化符号呈现态势的纷繁转换,考察其 在不同接受者眼中的表现形式,往往能对相关的文化现象得到更加清晰的体认。本文即考察一系列 围绕“莫愁”符号的文化事件,剖析清帝国官方与地方社会对文化符号解释权进行协商与争夺的过程 及原因,以对太平天国战后南京的文化生态做一检审。 本文的观照对象是“莫愁”文化符号。“莫愁”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千余年的嬗变过程,而其文 化意涵不断丰富的轨迹又涉及广袤地域,因此在时间和空间维度都具备了足够的文化厚度,使得此文 化符号的表征形式多样,旁涉的文化元素亦极其丰富。徜徉于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莫愁”符号,先是以 “莫愁女”民间传说形式为人所认识。莫愁女民间传说故事曾先后存在过三个版本:石城(今湖北钟 [1] 祥)莫愁、洛阳(今河南洛阳)莫愁、金陵(今江苏南京)莫愁 。三个版本的传说内容多有歧异,人物形 象和故事梗概大有不同。然而她们却在中国文化史上齐头并进,共同衍生出数以千百计的文学作 [2] 品 。由南北朝至清,数量浩繁的莫愁主题诗歌彰显了其被广为接受之程度,“莫愁”亦即成为中国文 化史上影响深远、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 然而自明代

文档评论(0)

xyl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